来源:河南日报
“许昌学院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多层面创业平台和师生们的热情与创造力,促使和吸引我来到这里再次创业!”原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纪年心系热土,退休后毅然来到许昌学院,与师生一道创办公司,打造创业“梦工场”。
王纪年的来校创业,印证了许昌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近年来,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渠道拓展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助力学生在创业就业路上逐梦。
“金字塔”模式开辟创新创业操练场
2015年,学校斥资2000万元打造的8300平方米创新创业中心投入运营,它融校企联合研发、技术推广、信息交流、项目孵化和学生实习实训为一体,已有6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零成本入驻,涉及电子商务、工程设计、艺术传媒、信息工程、高新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其中,20余个创业团队在许昌市工商、税务部门注册,成为实体企业。
创新创业中心只是许昌学院打造的“创业梦工厂”的众平台之一,该校独创了一套以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园区、院部基地为不同层次的“金字塔”式创新创业工作架构。
该校成立较早的创新创业园位于逸夫图书馆负一楼,创立于2012年,现有32个创业团队在此驻扎。这个园区的主要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经营性项目实习实训,以及创业项目的初步孵化。
另外,学校依托教学院部的实验、实训室建立了4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并划拨专门资金对基地项目进行资助,搭建了更宽的平台。依托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训室成立的“书香坊”创新创业基地,让全校师生每天都可以“享受”自制的面包、啤酒、瓶装纯净水、酸奶,成功实现了商业化运营。
创新创业中心作为科技(高新)端,园区作为实训台,基地作为基石,许昌学院“能力进基地、园区孵项目、中心助创业”的“金字塔”结构,覆盖了大学生的创业全程。
第二课堂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大学生创业不是开个公司就算创业成功,其核心竞争力在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才是我们的着力点。”许昌学院学生处处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彪说。
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创新”意识,在各项活动里突出“创新”要素,在各种赛事中凸显“创新”导向。在这种思路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文化艺术节”、培训讲座、模拟实践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
学校依托第二课堂的深入开展,为同学们提供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提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创业服务。
第二课堂在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滋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充满创意的创业项目层出不穷。2014年6月,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由郭玉静等同学组成的微先锋团队分别夺得河南赛区特等奖和全国赛区一等奖及最佳创业奖。2015年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学生创业团队的“八旋翼无人航测机”、“雨水花园及屋顶花园”项目都获得优异成绩,成功晋级国赛。在刚刚结束的“互联网+”大学生首届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中,“小蚂蚁高校联盟”团队斩获大赛铜奖。
创业“引擎”为大学生就业添动力多年来,许昌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把创新创业变成就业“引擎”,助推和拓展学生就业空间,努力培养“能用、顶用、好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升本十余年,学院的学子遍布各地、各行各业,社会给予他们的评价是勤奋踏实、综合素质高、富有创造和实践能力。
85后男生张策从许昌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几年后他联合同村的大学生村官成立了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年利润近千万元;已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詹涵亮和他的同学创办了礼品有限公司,最初的注册资金只有3万元,几年后盈利额达8000多万元;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徐永伟于2012年创办了教育服务有限公司……
谈到今天的成功和收获,他们无不感叹大学期间学校对创业梦想的启发、引导。他们的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正得益于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
从怀揣创业就业梦想的初心,到实践“落地”,再到收获人生的第一桶金,许昌学院全程融入学生的创业就业这一“逐梦”征程。如今,学院毕业生的创业就业状况态势良好,大学生创业群体不断攀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步提高,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4%。
许昌学院党委书记陈建国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要求,学校将积极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铺路搭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以创新创业活动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学校办学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