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一:南京市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情况之转变发展方式
记者:在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政党、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等。您在调研贯彻十八大精神中,提出2015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决不放松的要求,以科技创业为核心,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加快南京发展方式转变。南京从“化工城市”实现了“软件名城”的转变,那么这些转变突出体现在了哪里?
杨卫泽:众所周知,南京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的重化工业基地之一,石化产业一度成为全市第一大工业支柱产业。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特质,南京石化产业布局散、能耗高、污染重,特别是石化产业占全市工业总能耗的47%,成为制约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难点。新世纪以来,我们在持续推进石化产业园区化、清洁化、循环性改造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产业,谋求取代石化产业的支柱地位。这方面的一大重点,就是培育和发展软件产业。
南京既是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又是中国著名的科技和教育中心,万人大学生比例全国第一,万人研究生比例全国第二,每年毕业的软件相关专业大学生超过5万人,特别适合培育和发展软件产业。早在2000年,南京就把软件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城市的品牌产业来谋划和推进。2005年我们明确提出“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南京软件业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成为江苏第一、全国第三的软件大市,获得了国家工信部授予的全国第一个“中国软件名城”称号。2011年,我们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把软件产业作为第一大主导产业和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壮大,力争到2015年软件产业规模翻两番,达到4000亿元,到2020年突破1万亿元,初步建成世界软件名城。
南京从“化工城市”实现了“软件名城”的转变,对城市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一是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南京自2005年起连续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博览会,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专业展会之一,已成为南京城市新的亮丽名片。二是形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软件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3.4%上升到2011年的12.4%。软件对南京GDP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05年的6%上升到2011年的22.3%。特别是近年来,在石化产业增长低迷的形势下,软件产业继续逆势上扬,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三是提升了产业附加值。据测算,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为22.6%,石化、钢铁的增加值率仅为10%左右,但是生物医药、智能电网和自动化等新兴产业的增加值率均在30%左右,软件产业的增加值率更是高达40%以上。四是降低了单位GDP能耗水平。软件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非常低,远低于万元GDP能耗0.8吨标煤的全市平均水平,同时软件企业基本没有“三废”排放。五是推动了从业人员结构的优化。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在宁高校毕业生和科技人员。2005至2011年间,全市软件从业人员从 3.5万人增长到25.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1%上升到5.4%,大大改善了从业人员结构,提升了人均收入水平等等。
记者:目前南京的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下一步在经济发展方面会有什么计划?
杨卫泽: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南京的实体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近些年来,我们立足南京的市情特点与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努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一方面,做大做优现代服务业,坚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在思路上,突出“三个紧密结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促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紧密结合、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紧密结合、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紧密结合。在重点上,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国际服务、商贸流通、现代商务、文化“五大服务经济形态”。去年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52.4%。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今年将达到200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三。服务外包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位居全国第六位。2011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中,南京位列第五位。另一方面,做高做强先进制造业,针对南京先进制造业发展速度偏慢、产品附加值偏少、创新能力偏弱的瓶颈问题,在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和产业布局集群化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新进展。预计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500亿元左右,占工业比重达到45%左右,软件谷、液晶谷、医药谷、无线谷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目前,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支撑、特色产业基地为框架的产业布局体系基本形成,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群度位列全省首位。
客观上讲,发展实体经济涉及方方面面,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一是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科技服务、商务、金融、物流、文化、会展和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四个56%”以上。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重点加大南京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六大类十一个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迅速形成规模优势,并奋力抢占技术、产业、人才制高点。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三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石化、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和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化调整、改造升级,确保到2015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净增1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休闲农业和智能农业,重点培育生物种业、生物农业用品、生物食品、生物能源和环保、生物信息等产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现代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体系。
记者:那么以科技创业为核心,接下来在科技创业创新领域,以后会有哪些方面的举措?
杨卫泽:2009年4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正式批复南京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要求南京先行先试,闯出新路。这三年多来,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完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推进机制。与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共同建立了“南京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部省市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和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工作。二是加强科技创业创新领域的立法。先后颁布了《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南京市促进技术转移条例》、《南京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构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创业创新法律保障体系。三是制定实施并不断深化推进创业创新政策体系。2011年以来,明确提出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战略目标,先后出台了“1+8”政策体系、“科技九条”、“创业七策”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19条”等政策举措。目前,南京推进科技创业创新的方向标、路线图和时间表、责任制已经非常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精力将放在抓落实、见成效上。重点抓五个方面工作。
1、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在开发区、产业园区和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分类建设实体化运营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力争到2015年,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比例达90%以上。建设重大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12家以上。使企业的科研基础条件和研发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2、全力打造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重点打造20个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力争到2015年集聚科技创业企业10000家。鼓励南京高校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大学科技园运行服务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到2015年建成大学科技园2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60家。
3、加快提升创业创新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建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国际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国际企业研发园。鼓励外资在宁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区域性研发中心。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力争到2015年,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数超过100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南京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在境外设立一批南京企业的研发中心或联合研究中心。
4、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实施商业企业“正版正货”承诺推进计划。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援助中心建设。对各类大型展会、以及青奥会等重大国际活动、重大项目投资建立审查和保护制度。到2015年,完成“三中心(区域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交易运营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五基地(软件、智能电网、平板显示、生物医药、物联网与未来网络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基地)” 建设。
5、大力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进一步完善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南京科技金融“投贷保联盟”。试点“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鼓励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起设立市中小微企业融资互助资金。深入实施科技金融“111”工程,力争到2015年,覆盖扶持10000家科技创业企业,重点培育1000家科技创业企业,努力实现100家科技创业企业辅导上市。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在宁高校与南京互动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的导向,激励科技人员转化和推广科研成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话题二:南京市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情况之节能减排
记者: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单独成篇部署,并写入《党章》作出阐述。在十八大之后的调研工作中,您提出了一点是“以节能减排为倒逼调整产业结构”,我们怎么理解这种调整方式?
杨卫泽: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绿色、环保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南京实际出发,我始终认为,南京的资源环境问题,其根子在产业结构上。2011年,南京的钢铁、石化、建材、电力占全市工业能耗接近95%,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7倍,是南京八大新兴产业的3倍。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减少重化工产业的比重,是节能减排的最主要途径。反过来说,制定更加有力的节能减排举措,就必然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倒逼产业结构向更轻、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我们提出“以节能减排倒逼南京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最核心的抓手,就是通过严控全市燃煤总量和污染排放强度,来倒逼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一是以控制煤炭总量倒逼企业调整能源结构。按照“十二五”期间燃煤总量控制倒逼要求,新增燃煤项目一律不批,小热电、小钢厂和炼焦厂全部关停,全面实行区域供热,推进燃煤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煤电厂进行燃气化改造或者关闭。二是以削减排污强度倒逼企业污染治理升级。对万元GDP能耗水平、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质量优良率等约束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硬调控。从严执行环境标准,倒逼企业淘汰落后、提档升级、减少排放。继续开展“三高两低”污染企业整治,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布局和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层次,实现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以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倒逼企业转型提档。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在空间布局上严格界定,在产业发展上严格定位,在项目引进上严格把关,严格执行“凡国内投资项目,必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凡外资项目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刚性要求。四是以强化执法力度倒逼企业污染排放自律。以铁的心肠抓监管,铁的手腕抓执法,铁的纪律抓治理,实施最严厉的环境执法手段,建立健全最严厉的环境执法体系,对违法排污行为形成强大威慑力。
记者:目前在城市节能减排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
杨卫泽:完成节能减排刚性目标,是全市“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更是南京加快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方面措施,不断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60座,总处理能力201.5万吨/日。针对个别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不足、进水浓度不高、不能正常稳定运行等问题,全市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积极落实整改措施,解决制约污水处理厂正常投运的“瓶颈”问题。二是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不断完善。近几年来,全市持续加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完善力度,建设污水收集管网近1500公里,仅2012年,全市就新增污水配套管网180公里。三是雨污分流和污水收集工程继续推进。截至目前,主城雨污分流工程完成污水主次干管278公里,其中干道污水管136公里,街巷污水管142公里;改造片区约50平方公里,敷设污水支管745公里。四是脱硫脱硝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脱硫、脱硝的燃煤机组占装机总量的97.8%和65.3%,72%的钢铁烧结机完成了脱硫改造,完成扬子热电厂2号锅炉烟气脱硝工程建设并顺利投运,成为中石化系统首套达到新标准的脱硝装置。五是减排工程效能不断提升。全市7家主要电力企业、3家石化企业、2家钢铁企业的32套脱硫系统、9套脱硝系统运行正常,综合脱硫效率保持在85%以上,综合脱硝效率在70%以上。
“十一五”全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从减排方面看,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比“十五”末分别减排17.3%和11.6%。2011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比上年分别下降3.86%、4.26%、6.3%,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了1.2%,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也有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从节能方面看,“十一五”末,全市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累计下降21%。2011年,全市加大“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力度,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行动,落实各项节能措施,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再上台阶。2011年万元GDP能耗相比上年下降3.71%,2012年再度下降6.55%(扣除原料消耗)。
记者:我们知道南京市不光要打造绿色城市,还要在绿色生产体系上下功夫,有一个名词想请您解释下,何为“三高两低”企业?我们如何去治理这些企业,在打造绿色生产体系上还有哪些困难?
杨卫泽:“三高两低”企业是指“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的企业。我们从2011年7月开始“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专项活动,这些企业中包括列入国家、江苏省淘汰落后产能、化工整治、污染整治范围的企业,以及不符合南京产业发展的其它类型企业。“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得到了全市人民的拥护和整治企业的理解,对我市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三高两低”企业的整治,首先由各区县确定整治名单,再由市会同区县制定整治行动计划。在治理方式上,主要采取“关、停、治、迁”的办法。关: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实施整体关闭。停:对落后产能、生产线等实施停产。治: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实施治理。迁:对不符合产业布局的企业实施搬迁。2011年,我们全面完成了173家“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任务,其中有近100家企业关闭,减少能源消耗近10万吨标煤。2012年完成整治企业162家,其中:关闭85家,搬迁6家,转产1家,关闭污染工段的有9家,限期治理48家,淘汰落后设备或生产线13家,取得明显成效。
打造绿色生产体系、深化生态建设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绿色生产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主要受三方面制约:一是产业结构制约。南京重化工产业是历经百年时间逐步形成的,历史悠久,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城市空间布局制约。经过长时间发展,城市主要工业集中区已经形成,贴近城市居住区,工业生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主城区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消除。三是生产习惯、能源结构制约。我市重化工比重偏大,煤炭消耗量多年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企业生产大量依靠石化燃料的现状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
南京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必须把环境保护纳入生产建设的全过程。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二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大清洁生产推进力度,全面落实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制度,积极构建生态产业链,优化配置上下游企业间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和生产率。三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改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生态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农业功能圈。
话题三:南京市关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
记者: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自去年以来,南京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释放人才优势资源的能量,旨在打造一个“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这与十八大报告中确立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交相辉映,对此,您有着怎样的看法和感受?
杨卫泽: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人才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单列出来,并明确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等新思路、新要求,这些都体现了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南京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已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有条件也有责任先行先试,率先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争当全国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进入“十二五”以来,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和实施了新一轮人才发展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和一揽子计划,形成共同参与和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在人才发展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有三点体会:第一,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性因素。产业发展企业为主,企业发展人才为主。人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通过一个优秀领军人才,不仅能够催生一个企业,而且能带动一个产业,贡献一方经济,甚至能激励一种精神,影响一方风气。第二,人才资源,是一种流动性资源。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加剧,人才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对于人才工作,一般性地抓与超常规地抓,效果大不一样,谁抓得好,谁就能赢得竞争主动。第三,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人才资源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人才工作仅靠单个领域、单个系统难以做好,必须依靠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布局、协调推进。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就是抓住了科学发展的牛鼻子,就是抓住了开创未来的金钥匙。
记者:从提出的这个目标来看,南京现在是求贤若渴,那么,南京将怎样建设这样一座创业创新名城?这样的一个战略选择将会对南京的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杨卫泽: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是南京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转型。所谓的“转型”,就是要通过强化资源转化和放大、强化科技创业创新创意、强化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把南京由“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转型升级为“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对此,我们提出并开展了这样一套工作布局。
一是以人才引领发展转型。立足南京实际,坚持把集聚创业人才、转化创新人才、扶持人才创业摆在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针对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紧缺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南京“321人才计划”,力争到2015年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集聚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00名。深入实施“科技九条”,加快落实“创业七策”,全面推进“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力争到2015年建成大学生创业园20万平方米、帮助1万名青年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针对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紧迫需求,加大市内外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创业创新教育辅导基地,不断增强教育改革发展对创业创新的支撑力、带动力。
二是以功能主导载体建设。首先是在具体的点上营造最适宜的“小环境”。去年以来,南京按照国际一流标准,一次性规划并启动了总计20个、总占地50平方公里、分布于13个区县的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切实打造海内外最适宜“育苗造林”的温室和“大树移栽”的基地。其次是在更大的面上整合创新创业空间资源。发挥现有开发园区、大学校区、城市新区地域相邻的优势,深化拓展“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自主创新模式,推动仙林、江宁、浦口三个大学城向集教学科研、创业创新、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业新区转型升级。再次是完善整个城市的创业创新平台支撑。加快建立公共技术、投融资、信息交流、中介服务和政府服务“五大平台”体系,着力增强整个城市特别是各类创业创新空间的综合孵育和承载功能。
三是以制度保障创业创新。政府是制度环境营造的主体,必须牢固树立“制度重于技术”的理念,加大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力度,为人才发展和创业创新大开方便之门。大力实施“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过程的创业投融资支持体系。深入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提升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和创造运用能力。加快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确保海内外人才能够安心创业、安居立业。制定实施科技服务业“双倍增”计划,构建开放、完备、有序的区域性生产要素市场,提高各类企业和人才获取创业创新支持服务的便利化程度。通过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协同作用,推动整个城市加快形成功能完备、内生发展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四是以文化重铸城市精神。创业靠人,人在精神。南京有“包容、大气”的文化传承,也有“创业不足”的思想惯性。面向未来,必须加强城市思想文化的改造和建设力度,着力强化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知识创业、科技创业的时代意识,着力倡导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自觉追求,全面激发不甘落后、勇攀高峰的开拓锐气,大力铸造敢于创业创新、奋力创优创造的新时期南京精神。让各级领导干部干事有激情、做事高标准、遇事敢负责、处事能坚韧,当好创业创新的服务者、指导者和推动者;让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自觉行动起来,不辱使命、勇挑重担,成为科技创业创新之路上的“闯将”;让全市人民充分理解创业创新、积极支持创业创新、踊跃投身创业创新,汇聚形成推动南京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持久动力。
记者:现在社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引人才成为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那么,与其他地方相比,南京的资源禀赋在哪儿?优势在哪儿?制约发展的问题与不足有哪些?
杨卫泽:南京堪称中国四大科教中心之一,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这是我们最突出、最根本的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在教育资源方面,南京现有普通高校53所,占全省43%;在校大学生近80万,每万人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每万人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在科技资源方面,南京现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0家,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在人才资源方面,南京各类人才总量达170万,其中科技人才近80万,在全国大中城市名列前茅;全省93名两院院士中,有79人在我市;中央“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16名,仅次于北京、上海。加之综合商务成本较低等优势,南京在科技教育人才创新方面的性价比优势更为突出。
近年来,南京已形成以电子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为支柱,新型显示、智能电网、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为引领,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首家中国软件名城,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等。今年和明年,南京还将先后举办亚洲青年运动会和夏季青年奥运会。这些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同时,由于资源的特殊性,南京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突出表现为“两大反差”的问题,制约着南京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一是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反差。南京的土地和矿产等有形资源十分有限,市域国土面积居副省级城市倒数第3位,工业生产所需的一次能源自给率几乎为零。但南京的科教与人才等无形资源非常丰富,正如前面所说,在宁的高校和院所数量占江苏省的一半以上,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每万人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两院院士和中央“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数量全国第三,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常住人口比重高达26.1%,仅次于北京。在这个“人才为王、创新制胜”的时代,这种反差决定了,南京更有基础、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走人才引领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二是创新资源与创业资源的反差。科教与人才资源是南京的突出优势,科教与人才资源转化不足是南京面临的突出问题。从人才角度看,高校院所的人才多、企业界人才少,研究型人才多、创业型人才少,本地培养的人才多、留在本地创业的人才少。从创新角度看,南京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3.1%,但其中40%集中在高校院所,而高校院所的职务发明专利,却有70%左右都在“沉睡”。这种反差长期制约着南京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如果我们能有效处理好这“两大反差”的问题,南京的发展必定大有可为。
记者:把人才吸引过来容易,但可能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人才留住,在留住人才这方面,南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杨卫泽:随着“321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聚才效应的显现,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日益成为巩固和提升我们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正全力推进“四个加速”,努力营造优质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加速推进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截至目前,人才特区20个片区全部启动建设,全市累计投入基建130个亿,建设各类创业载体270万平方米,部分片区已正式开园;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国际企业研发园,加速集聚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研发机构;加快诺贝尔奖工作室、“千人计划”研究院等高端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工作。二是加速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建立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中心,组建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市级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挂牌成立7家“科技银行”,制定出台扩大科技保险试点的意见,鼓励江宁等地组建区域科创投集团和科技金融中心。建立“1+N”人才风投对接机制,引导风投机构加大对人才和项目的持续关注与投入力度。全市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的融资性担保机构37家,注册资金45亿元;股权投资基金29只,基金总额超过50亿元,逐步形成“创有所扶、长有所促、成有所励”的金融服务链。三是加速完善多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制定实施人才安居“195”工程及人才公共租赁住房等配套文件,按“拎包即住”标准,拟5年内建设筹集1000套专家公寓、9000套人才公寓、50000套青年公寓,形成6万套、400万平方米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目前,通过新建、租赁、经营性地块配建等多种方式,已落实人才住房160万平方米。四是加速优化人才政务服务。建立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科技创业家制度。启用和完善“一站式”、集成化的市人事人才服务大厅,开发上线“321引进计划”兑现服务系统。普遍设立市、区两级“321计划”政策兑现服务窗口和“千人计划”服务窗口,明确窗口责任领导,选配精干服务力量。统筹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规划建设,完善南京“蓝卡”政策集成功能,面向非南京户籍留学人才、港澳台人才、外籍专家,赋予居留和出入境、社会保障及住房、企业所得税奖励、境外驾照换领等37项权益。整合市域研发资源,集成1500台套科研仪器设备,建成南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以政府补贴方式供人才使用。定期组织创业企业融资“双双会”、创业发展咨询会,组建创业企业CEO俱乐部,开展金融服务和企业产品首购首用对接活动。近期,我们正研究对已落户人才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及时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努力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育才效应。
话题四:南京市的民生保障
记者:在民生方面,明年起将实行新的《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细则》。可以说这是与百姓紧密相关的政策。我们注意到其中首次引入“自然增长机制”。您能给我们解释下这项措施吗,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杨卫泽:“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是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步调整。主要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结合物价变动、最低工资调整、低收入居民消费指数变化等情况,同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南京的低保制度建立十多年来,城市低保对象从城市的三无人员为主,拓展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并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南京低保工作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断完善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使广大困难群众分享到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次修订出台的《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细则》,顺应了新形势新要求,也顺应了群众新的期盼,是低保制度的一次完善和创新。
目前我市共有12万多低保对象,比例虽小,却是民生保障最基础的环节,也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近两年来,我市大幅度提高了低保标准,让他们的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去年,我们出台了新的规定,明确要求“低保标准调整原则是困难群体的收入增长幅度要超过一般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农村低保的提标幅度高于城市低保标准”。今年我们已经落实这项工作,今年7月份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的时候,农村低保标准比城市多提高10元(城市提高40元,农村提了50元),体现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导向。这次修订出台的《实施细则》,还进一步放宽了低保对象认定条件,让一些边缘家庭有资格享受低保待遇。比如,一是对残疾人的保障,由原来在低保标准的基础上增发10%提高到增发20%,对重残人员增发30%。二是对幼儿园的学童,还有在校就读的高中生大专生,也提高到20%。三是对失独家庭达到退休年龄的父母,也纳入到特殊保障对象之中。所有这些,目的都是为了让困难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我们认为,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可以从法规制度上保障困难群众实现基本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对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切实化解社会矛盾也具有积极意义。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