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晚报
陈立文: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助理教授、香港紫荆厚德商学院创始人及执行院长、前海“梦想+”联盟副主席,前海厚德创业孵化器创始股东。
林钻辉: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至此,有关休学创业的讨论层出不穷,人们放大了少数成功者的成功,也一窝蜂地唱衰失败者。
接受采访的两位专家认为,此时谈论休学创业者的成败还为时过早,无论如何,这股创业创新的风潮对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带来重要作用。
深圳晚报:如何看待教育部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
陈立文:政策本身负面效果不大。当你想创业,它给你一个还是可以拿到学位的机会,真正不想创业的人也不会因此而去创业,它并没有鼓动大家。但要防止部分高校为了完成就业指标,盲目地宣传创业。
林钻辉:有些人会觉得这个政策哗众取宠,但我长期接触学生创业者,当他们的创业行为到了落地注册、引进风投的阶段,风投机构通常会要求他们必须全职创业。所以是学生创业的形势倒逼政策的出台。反过来,将企业做大做好的学生可以继续休学创业,做不好也有退路。所以这个政策特别好,很多人只看到政策,不了解其出台的背景,就会觉得出台这个政策是在逃避就业或者在怂恿一些学生盲目地进行创业。
不过,真正休学创业的人并不多,一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理性的,第二,很多创业团队确实没有到非休学不可的地步。
深圳晚报:也有人认为大学生的休学创业其实更多的意义在于锻炼,而不是一个真正市场化行为?
陈立文:在校期间创业对学生个人而言没什么不好,相当于实习,亲自感受创业的过程,把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团队管理、人力资源等知识都学习一遍。我非常理解、支持、看好这批人,长远来说,我们就是要培养一大批这样的人,创业失败过,有过经验教训,他们会真正成为社会创新的原动力和组成部分。应该把创业当作一门课程,并视之为未来教育的方向。
林钻辉:我认为几方面的意义都有。这次创业失败,下次再创业有可能获得成功,这方面的锻炼意义肯定是有的。此外,十年前人们创业时可能不知道资本、市场在哪,也不懂技术,现在的学生创业,技术成本和融资成本低,平台透明,很多东西实现不了可以外包,或者利用互联网上公开的代码进行二次创作。所以这个时候鼓励学生去创业是形势所趋,并不单纯是锻炼。
深圳晚报:有数据说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就创业阶段而言,您认为社会对成败的判断是不是为时过早?
陈立文:失败率其实不止是大学生,所有创业的成功率都很低,这是很正常的。公司从创立到稳定期到成熟期,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关口,假设有5个关口,每个关口有一半企业能存活下来,先是1/2,再是1/4、1/8……一般创业型的企业到最后能活下来的不到10%,最后上市的就更少了。
政府现在提倡做创业服务,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从概率上将数目提高一些,每个关口都有一些帮助,整体成功率就会提高到12%至15%,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对学校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深圳晚报:大学生创业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
陈立文:我们旗下的英诺天使基金投了100多个项目,但大学生项目几乎没有,因为好的项目不多。第一,他们完全没有必备的一些素质,比如团队的问题;第二,项目的前瞻性的问题;第三,对社会、市场和行业的理解相对肤浅。此外,大学生有心理劣势,坚持创业比较难。
总体而言,我并不认为大学生需要在在校创业时休学,除非你不想读完大学,或者遇到非常好的机会,如果只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就没有必要。真正读完大学,积累经验,有想法的时候再顺其自然地创业会更好。千万别冲动,很多学校觉得鼓励创业可以延缓毕业时间,解决就业问题,但不要做得太过分,否则会破坏市场秩序,扼杀创业。
林钻辉:很多方面。比如很多学生一开始心血来潮,有好点子就很快去尝试,但尝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团队、资金、股份、法律等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会造成企业可能做不下去。第二,团队本身互补和配置不合理,比如成员全都是做市场的,或者全都是做销售的,匹配不好也可能导致团队做不下去。
深圳晚报: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的原因之一是不是因为他们并不是从小受到创业的氛围感染,而是在进入大学后发现了另一条出路,加之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非内生的方式造成的?
林钻辉:对。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创业氛围熏陶,从内心深处有创业想法的话,可能会更持续。但反过来看,这一代人是互联网的土著居民,他们的行动方式就是互联网的方式,所以他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他们的生活比较富足,所以会比较追求个性,不会去做一些违背价值取向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一代人非常有机会成功。所以当这个风潮过去之后,你会看到有很多新生的企业在上升。
深圳晚报:香港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与内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有何不同?
陈立文:首先,香港的整个教育体系不太一样,更偏向西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批判思维强一些,职业精神更好。当这么一批有职业精神的人想创业的时候,就能组成很棒的、非常职业化的团队,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香港的大学经常会有研发成果直接转化成创业项目。
比如前海的视野机器人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香港团队做出来的。这个机器人看上去像一台望远镜,主要做森林防火,是香港的大学生花好几年时间研究最核心的算法后做出来的。
他们有非常扎实的技术,很难被模仿,且团队比较踏实。或许可以认为他们缺乏互联网思维,但是通过投资方的介绍,可以去慢慢地完善自己的团队。在香港,创业还没有像内地一样成为热潮,因此,真正决定创业的人都是很有职业精神的,成功率也很高。内地如果去掉一些跟风的项目,成功率也比较高,但如果把这些跟风的项目算在内,成功率就很低,因为大部分项目都是在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