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伊始,我们以“变”和“爱”两个主题词来展望海归的2014。回顾这一年30多期的报道,我们发现“80后”、“90后”的青年海归已经悄然成为了许多故事的主角。《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主编王辉耀把他们称作“新生代海归”。2008年以来,新生代海归群体不断壮大,已达百万之众。成长中的他们不容小觑。
成长中的新特征
新生代海归在国外的所学、所见、所想以及回国后面对的经济环境都与老一代海归不同。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特征。
A 创业意愿强烈
新生代海归的创业意愿更加强烈。
与老一代技术型海归创业需从头摸索企业管理不同,新生代海归学习经管与金融专业较多,“80后”、“90后“”海归创业团队成员往往已经掌握了国外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新生代海归创业意愿不断增强。
2014年初,湖南省委发布了关于新生代海归就业创业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新生代海归创业人数远高于就业人数,仅有26.5%的人选择就业,44.1%的人选择创业,23.5%的人则同时具有就业创业经历。2014年底,深圳市侨办侨联海归项目课题调研组对深圳海归创业、就业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88.37%的海归有比较强烈的创业意愿,六成海归计划在深圳创业5年以上。
创业对于新生代海归,不仅是为了求得物质上的满足,更多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在一家大型电子商务公司从事投资工作的留英海归郭奇有着自己的创业计划。根据市场调查,他决定筹备创建丝袜品牌。他说:“我之所以创业是希望实现个人最大价值。我梦想拥有自己的写字楼、学校、医院和养老院。创业是我梦想的开端。”
新生代海归创业趋于理性,愿意为了创业梦而蛰伏几年。留学加拿大的北京人王超在创业前做了多年的投行业务。谈及创业,他说:“我有一个自己独立创业的梦想,几年的工作让我对于企业运营与风险有了较清晰的了解。”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正在兴起,而新生代海归必将成为其中的生力军。
B 勇担社会责任
面对日新月异的祖国,新生代海归继承了老一代海归“留学报国”的思想,在关心国家建设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许多海归在国外都亲身体验过国外的公益活动或环保活动。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的理念已经内化于他们心中。中国公益、环保事业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这些海归就将“社会企业”等国外先进理念介绍到国内,并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活动和公益事业当中来。
无论是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主要创始人田惠萍,还是漳州的翻译志愿群体和湖南海归协会举办的“千人海归拾起美丽湘江”活动,都说明公益和环保已经融入新生代海归的生活中,成为了这一群体最美丽的标签。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新生代海归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已经融入到他们的创业就业之中。在上海宝碳新动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伟卿看来,她的归国创业项目实现了创业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完美对接。“新生代海归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把低碳的价值理念植入公司,为人类生存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奉献。”朱伟卿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她在国外学到的十分重要的一点。
此外,新生代海归还希望能承担起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责任。岚山社会基金创始人肖晗就谈到:“除了产品外,我们更要输出一些文化上的东西,这些东西更需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人去做。”
C 从业领域较新
新生代海归在创业就业领域上呈现出向新兴产业倾斜的现象。《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近三成海归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就业,而在创业上,13.3%的海归选择了文化创意产业。这种改变得益于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地位的提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政府为海归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完善。“80后”、“90后”新生代海归的创业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在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20周年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地实际挂牌并能保持正常运转的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为261家各地留学人员创业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提供落地、政策、政务、商业、市场、融资等创业支持的基础服务体系。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编王鹤霖表示:“在就业创业领域的选择上,海归可以整合国内外资源,投入到教育、文化及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借鉴国外成熟的商业模式,引领国内相关产业实现国际化。”
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文化创意产业盛会上,一批海归已经崭露头角。例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改造项目中,海归设计师张珂的作品就广受好评。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新生代海归在新领域的探索将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挑战中的新烦恼
新生代海归的成长也伴随着烦恼。日益庞大的新生代海归群体也面临诸多挑战……
A 就业竞争激烈
对于新生代海归来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已经成为“新常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就业形势严峻,而中国经济仍保持了高速发展,机会更多,因此留学归国人数近几年增长迅速。2008年到2013年短短6年间,共计112万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占改革开放35年来留学人员总数的1/3。这112万人中,大部分为新生代海归。
近几年全国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大环境是新生代海归就业难的外部原因。2014年,“最大回国潮”遭遇“最难就业季”,近40万海归与750万国内应届毕业生展开竞争。部分海归由于语言优势不明显、薪资期待高等原因,在与国内学生竞争时反而并不受青睐。
此外,新生代海归在所学专业、就业领域和就业城市上的扎堆现象则是加剧竞争的内部原因。这就造成海归不仅要与国内毕业生竞争,海归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升级。如果说与国内学生相比,跨文化经历、国际化视野是海归优势的话,海归之间竞争则使大家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需要海归继续加强自身在语言、国际化视野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海归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培育差异化能力,使自己在同质化竞争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B 期待政策扶持
2014年,新生代海归回国人数持续走高,新生代海归彰显年轻、开放、自由特点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难、婚恋难、户口问题等诸多方面的阵痛,而国家政策的缺失也令其陷入困惑之境。
事实上,近些年国家层面出台了“青年千人计划”等一系列专门针对新生代海归政策。但是相比高层次海归人才,专门针对新生代海归的政策仍然短缺。
高层次海归人才回国办理学历认定、户口证明的手续时享有绿色通道,新生代海归则无法享受此类政策。而对于创业的新生代海归,尽管很多地方政府为留学人员建立了创业园,但是对产业规模、资金技术的高标准要求,使流行“微创业”的新生代海归望而却步。
此外,由于新生代海归出国前还是学生,欠缺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经验,即使有相关政策出台,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据调查,大多数新生代海归不知向哪个部门、从何处询问或查找有关海归就业创业的政策。
因此,有关部门要打造政策洼地,促进新生代海归就业创业。一方面,要将已有海外人才政策扩大普惠到新生代海归。另一方面,要针对新生代海归的新需求,出台新的支持政策。此外,政府要鼓励新生代海归社团组织发展并与其积极沟通,使其成为为新生代海归普及政策和倾听其需求的交流平台。
C 情场颇不得意
启德教育《201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已经结婚并生子的海归只有12.7%,单身海归高达58%。新生代海归仍面临职场步步高升,家里冷冷清清的境况。
尽管近几年海归趋于年轻化,但海归的年龄在国内已经接近大龄青年。对女海归来说,尤其如此。近年来,婚恋网站纷纷推出海归专区,海归主题相亲会层出不穷,海归嘉宾的身影甚至也频频出现在各大相亲类电视节目中。这都显示海归婚恋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大部分新生代海归学成归来后,就一门心思扑在了事业上,而忽视了自己的婚姻问题。此外,在职场打拼的海归工作压力大,生活方式单一,也导致海归在婚恋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参加相亲活动,也往往心不在焉,疲于应付。
此外,留学经历有时也成为新生代海归寻找爱情的一个牵绊。一方面,有些海归与没有留学背景的异性交往会出现会因价值观、世界观不同而交流不畅的问题,希望另一半也是海归。另一方面,“海归男不爱海归女”的问题也很突出,高学历的海归女往往让海归男望而却步。
眼下春节相亲热潮又将到来,海归不妨暂时放下工作,多参加一些交友活动。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海归要调整心态,悉心寻找,变情场失意为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