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3 来源:中国青年网
据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沈阳多福社区的座谈会上说,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 必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短短一句话,八个字,却是掷地有声,一针见血,点中政府工作要害,指出经济发展根本。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政府工作的目标是什么?答案非常清楚,就是提高广大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有一个可以提供稳定收入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份工作岗位可以为退休以后也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
于是,就业就成了最基本的落脚点,最根本的着力点,没有就业,就不可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没有就业,也就不可能让广大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也许有人会说,就业与广大居民的物质生活关系密切,与精神生活又有多大关系呢?精神生活应当由政府通过创作和提供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满足。这话显然是对精神生活内涵的狭隘理解。一方面,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业都不能保证,都有大量人员失业,那只能说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好。经济状况不好,政府怎么可能有充足的财政收入来源,又怎么可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活动场所和精神服务呢?另一方面,就算政府能够提供出质量较高的精神生活产品和活动场所、精神服务,居民连基本的就业都没有保证,而需要每天为找工作而烦心、为生计而操劳,又怎么可能有良好的精神享受呢?又怎么有心思去享受、去感受良好的精神文化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呢。
也正因为如此,扩大就业,让每一个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不仅是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最为基础的内容。
那么,如何才能让广大居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来源呢?毫无疑问,首先必须集中精力抓发展,以发展带动就业,以发展提供就业,以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新的工作岗位,就不可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所以,必须将发展经济当作第一位的任务。
但是,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抓发展决不是速度和数量一个标准,更不是几个漂亮的数据。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规模增长与就业状况改善相结合的基础上,经济增长的结果必须体现到就业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方面。也只有能够带来充分就业的增长,才是最有效率、最有社会影响的增长。
要实现这样的增长目标,就必须将如何增加就业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明确经济发展思路、提出经济发展对策时,既要考虑经济实力的增强,也要考虑对就业的贡献。就要将工作思路从目前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只看经济增长数据,不看就业状况,只注重大项目、大企业、大投资,而不注重能够为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带来基本保证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只注重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带来的政绩快感,而不注重民营经济稳定发展以及居民自主创业能够提供的基本就业保障的单一发展思维中解放出来,形成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局面。
要知道,中国的就业,80%以上来自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来自于居民的自主创业。离开这一点,经济发展的基础就将失去,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将没有保障。所以,总书记提出“就业是永恒的主题”的要求,就是要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更多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就业放在最重要的考量范围,从而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范围。不仅要通过发展和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增加就业,更要通过宣传引导,转变广大居民的就业观念,鼓励广大居民自主创业来扩大就业范围。只有将被动就业和主动就业结合起来,就业工作才不会成为一个难题,才能为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