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高职学报》2015年第5期
摘 要: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和利用率不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组织松散、产教融合缺乏有效栽体和纽带也成为职教集团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借鉴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和做法,在职教集团平台下建设“产教园区”实训与研发基地,以基地为载体,以项目为纽带,实现多方深度融合的建设路径,是破解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障碍,建设紧密型职教集团和公共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教集团 产教园区 项目纽带 实训基地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各类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是,高职教育在体制机制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目前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困扰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最主要的问题是数量不足和利用率不高。此外,基地分布不均衡、实训设备先进程度不高和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因素也影响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一)数量不足
实训基地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包括学校举办方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资助和学校自筹。由于院校数量较多,政府投入的资金最后分摊到各个具体职业院校的只能是杯水车薪;企业资助的资金和设备有限,且多是陈旧的设备;学校自筹资金,除了用于日常支出外,能节余下来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捉襟见肘。
(二)利用率不高
一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50%左右,除去需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的顶岗实习环节和在公共基础实训室完成的公共基础课实践环节外,真正在校内专业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训练的学时数一般只占总学时的20%左右,约400多学时。对于一所具体的职业院校来说,除了少数的特色专业外,大部分专业的学生规模在每年2个班型左右。这样,每个专业每年需要在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完成的实践教学任务约800多学时,如果由一个综合性实训基地来承担,平均每周20多学时,如果由几个专项实训室来承担,每个实训室承担的周学时数将会更少。由此可见,分散在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大部分工作量并不饱满,利用率不高,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三)基地分布不均衡,设备先进程度不高
各职业院校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大部分都优先投给了重点建设专业,对于非重点专业和边缘专业,实训基地数量严重不足,实训设备也不先进,有的甚至陈旧落后、残缺不全。
(四)实训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中,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教师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而在校内实训基地中担任实训指导任务的多为校内专任教师,后者大多数企业实践经历和经验较少,指导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因此,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建立一批区域性或专业性的公共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区域内各类职业院校共用共享以及校企深度合作,将是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职教集团发展状况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教集团;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教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1]”在此政策指引下,职教集团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职教集团存在的主要形式
我国现有的职教集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2]:一种是区域性职教集团,一般由区域内地方政府牵头组建,成员由区域内中高等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组成,主要特点是地理位置、办学活动空间和服务空间比较集中,但面向的专业、行业和产业比较宽泛;另一种是行业性职教集团,一般是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成员由行业内相关的中高等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组成,主要特点是地理位置、办学活动空间和服务空间比较分散,但面向的行业比较单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区域性职教集团,还是行业性职教集团,目前都普遍存在着三个共性的问题:一是多数职教集团采取松散型组建模式,内部凝聚力不强,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二是政府在职教集团组建与发展过程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三是集团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缺少有效的平台和纽带[3]。
三、“教学工厂”理念的启示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的一个主要特色,学院一方面通过争取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的支持与投入,将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引入到“教学工厂”,同时,将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引入“工厂”,成为主要“加工对象”[4]。“教学工厂”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与企业实现了深度融合,政府和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供学校培养人才,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或设计产品,给企业的经济带来效益;二是在“教学工厂”中,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灵活应变能力;三是学生在拥有世界最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工厂”里,针对世界最前沿的内容进行实训和产品研发,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始终走在世界最前沿。
四、职教集团平台下“协同创新型”实训与研发基地建设思路
借鉴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平台,集中有效地利用各方投入资金,通过建立产教园区实训与研发基地这一有效载体,以项目为纽带,牵引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深度合作,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创新、共同受益。
(一)共同组建产教园区实训与研发基地有效载体
由政府、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各方分别出资、出物、出地、出人、出技术,共同组建产教园区实训与研发基地有效载体[5]。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由职教集团龙头院校提供场所和管理人员。二是由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基础建设资金(将原来分散投入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到产教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和政策支持保障。三是骨干企业投入先进设备。四是行业协会提供实践项目和部分研究人员,为产教园区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五是企业提供真实的训练项目、产品研发项目和高技术人员,同时,企业还可以把新产品研发项目引入到产教园区的产品研发中心,借助中心的设备、技术和研发力量,实现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六是职业院校提供教师和学生。职业院校可以选派学生到产教园区的项目训练中心,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任务,优秀学生还可以到产品研发中心,与相关研究人员一起完成产品研发和设计工作;职业院校还可以选派教师到园区的项目训练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其实践能力。七是科研院所提供技术研发项目和科研人员。
(二)以项目为纽带.多方深度合作
整理行业协会和企业提供的实践训练项目,建立实践项目资源库,由项目训练中心负责组织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开展项目训练。学生和教师通过完成项目,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整理企业提供的产品研发项目和科研院所提供的技术研发项目,建立产品研发项目资源库,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人员、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组成产品研发团队,在产品研发中心组织下,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研发工作。产教园区组建模型如图1所示。
(三)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共同受益[6]
通过在产教园区的合作,各成员单位都将从中受益。产教园区预期收益模型如图2所示。
1.职业院校
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训练项目,提升了专业技能;经过完全真实的企业环境的熏陶和洗炼,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通过带项目或跟项目,提升了实践能力。各职业院校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合作,将逐步形成一致的职业教育文化和氛围,凝练出一致的教学标准和项目训练标准,这对于加速职业教育标准化和集团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企业
通过培养和考察,择优录用一批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充实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同时,通过产品研发中心可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行业协会
通过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必将有效推动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也可为本行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和行业内企业间沟通联系以及平衡行业人才供需关系提供帮助。
4.科研院所
找到了进行技术研发的新载体,同时通过合作研发,可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5.政府
有了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平台,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