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原日报
“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这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准概括。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职业教育问题既是教育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为此召开“推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目前,太原市共有职业院校31所,包括高职院校2所,中职院校29所。这些职业院校为我市乃至我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有力促进了就业,改善了民生。但不容回避的是,我市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办学条件比较薄弱,专业设置不够科学,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呼唤繁荣发展的春天早日到来。
办学条件落后、专业设置滞后、师资力量薄弱为主要难题
发展职业教育在于坚持就业导向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输送适合各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人才红利。
近两年,我市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培养造就适应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各职业院校相关人员,参加中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和中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活动,适时开展市级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干部、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培训,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和教学标兵等教师能力大赛,促进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关数据显示,1996年至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9年就业率在9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了90%,却还是面临着招生、教学质量、社会偏见等方面的困境。同时,缺乏本科院校品牌优势和办学实力的职业院校,还面临着运行模式先进的国内外教育培训机构抢占市场份额的巨大冲击。
根据市政协的调研,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资源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依旧突出,妨碍了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整体效益的形成;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学校空间狭小,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未能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专业设置滞后,我市中职教育专业按照教育部中职目录18项设置,与日新月异的市场发展相比,具有滞后性;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职业化程度不够,“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较为落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教师待遇与省属学校相比偏低以及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久拖不决,也给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实践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表现为校外企业不欢迎、热情不够、配合不足,校内实训场地设施相对落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增加教育投入、优化专业设置、鼓励民间资本介入
毫无疑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造福社会普通大众、面向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市政协委员就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应对之策。
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建立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依法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定,建立职业教育多元投资办学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管理办法;提高职业院校中高级技术职称比例,下放正高职称指标;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动态管理、经费津贴保障机制。
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推进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进一步优化我市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调整,促使各职业院校形成鲜明的办学和专业特色。
落实土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把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纳入其中,对经批准建立或筹建的职业院校基本建设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依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依法减免耕地占用税、征地管理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河道管理费等。
统筹各类职业学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市域内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在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的直通渠道,搭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多种形式创办职业教育。政府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让民间资本为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再助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