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青岛全搜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办技工院校服务定位的社会化,原企业对技工院校的支持力度大幅削弱,这种体制下的学校生存举步维艰。如何通过改革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成为技工院校面临的严峻课题。
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投资集团公司 (简称华通集团)契合市有关职教精神,向青岛市人社局提交了申请:以旗下机电公司为主体,将三所职业学校(青岛机械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青岛市机械技术学校、青岛市捷能技术学校)、一个培训中心(青岛二轻职工培训中心)整合融合为青岛机械技工教育集团(后简称教育集团)。2012年5月,正式搭建了旗下职业教育集团,开启华通集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之路。
教育集团成立后,华通集团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机构调整实施方案》,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要服务区域,以蓝色经济相关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建筑产业为重点服务领域,积极构建蓝色经济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体系。并再度整合青岛海洋技师学院等其他职业院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力争5年内,全日制在册生达5000人,打造闻名全国的蓝色职业教育强校、名校。
行业主导创新,破解职业教育团化发展体制、机制瓶颈
原华通集团国企办技工院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存在着企业办和行业办、自收自支事业等多种性质管理体制,在集团化发展机制、体制方面华通集团做了四项突破。
一是实施技工学校由“企业化管理”向“行业化管理”的体制改革。下发了《关于将青岛市机械技术学校列为华通机电直属子公司的批复》,把企业办技工学校从举办企业分离出来,与同级学校整合为教育集团,将旗下职业教育一并带入了现代快速发展的轨道。为面临同样困难的类似教育机构整合提供了经验。
二是实行了“一校两制”集团化融合模式。在组建教育集团时保留事业、企业两种体制。保留了所有学校的办学资质,事业、企业业务管理对接渠道不变。劳动关系分类管理,事业编人员的工资体系纳入档案工资管理。在管理、资产、经费等方面进行体制融合。为不同体制职教机构的融合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三是推进职业教育企业化运行机制。华通充分发挥教育投资公司板块职能,使教育集团贴近各兄弟企业的需求,积极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攻关、实训基地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共享资源、人员,“多元化”办学、多渠道创收,扩大再发展,逐步形成了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并主动走向市场,不断拓展市场空间,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明显提升。
四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传统的校企合作多发生在无权属关系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合作难以深入。华通教育集团与华通的企业合作,实现了更为密切的对接,真正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技术专家与教师等有效对接,并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育实用人才,成功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全面实施现代管理,集团化发展初见成效
重建现代行政管理制度,规范办学管理,提高效率。教育集团组建前,原每个学校的发展历程、体制机制、学校文化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乃至工作方式都有所不同。为统一管理标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教育集团吸取现代管理理念,重新制定、完善、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新的管理制度配合严格的督查,堵塞了漏洞,夯实了基础管理,保障教育集团平稳有序高效运行。2013年华通教育集团荣获华通机电管理成果二等奖。
新建现代薪酬体系,全员绩效考核管理。教育集团融合后最突出的矛盾是同工不同酬,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此,推出了《教育集团工资薪酬改革方案》,并配套制定实施了《校长年薪制管理考核办法》、《部门责任目标管理办法》、《教育集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教学质量考核办法》等多项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涉及六大工资结构、四大职工类别、16个考核等级、21种岗位,全面贯彻了“因事设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业绩拿薪”的原则,实现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与薪酬待遇相挂钩,业务部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办学收入2013年计划560万元,实际完成625万元;2014年计划650万元,实际完成680万元。
构建“法、技、情融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精心育人。学校构建了“校园24小时无缝对接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学生教育管理;搭建了德育为先、人本化、安全化、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学生手册》涵盖了所有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成长记录;健全安全责任管理体系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学生素质量化评价》激励规范学生行为;多线开展主题教育,引领学生感悟、成长。教育集团连续3年被评为社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实施 “一专多能”、“专业方向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2013年开始,充分利用整合后实训基地多、专业教师力量强的优势,积极探索“主修工种+选修工种”多技能学习模式,让学生毕业时可以考取1-3个专业技能证。2015年实施专业方向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与本专业技能实训任务整合,“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在做中学”,让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更加贴近企业岗位,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双师型教师有了用武之地,教学效能得以极大提高。2014年学生参加省、市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达86%。
聚优多元、合作共赢,集团化发展结硕果
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教育集团成立后,体制优势逐步凸显,综合办学实力和市场生存能力显著提升。全日制办学稳步发展,在原有机械装配、冷作钣金、数控加工、电工电子4个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焊接加工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装配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物流管理、工业机器人、养老护理7个专业;教育集团获得了华通集团内更多企业生产及实训资源的支持,通过申请政府扶持等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教育集团建成了数控加工中心、冷作钣金、焊接机器人、机械装配等专业的实训基地,华通在新建高新装备产业园也为学校设置了大型实训基地,大幅提升了教育集团的实训能力。全日制办学规模达1400人,对口就业率保持98%以上。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教育集团的成立,使原有各学校的资源得以整合。借助华通集团的支持,主推企校联合、定向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先后与华通集团下属的青岛海纳重工集团等15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并将该模式推广到了华通集团以外的9个企业。同时,适应企业需求,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由华通科技德铸公司、青岛威奥集团等企业批量招收新工人,直接进入教育集团学习,教育集团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工学交替方案,实现了教学与企业技术的无缝对接,为企业量身培养了技术人才,为企业解决了用工荒。
继续教育成为新的优势业务。教育集团成立后选择将职业培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作为发展重点,以华通原培训中心为基础,一方面,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培训市场,如继续举办企业用户培训、班组长培训、金蓝领培训、特种作业(安全)等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和创新培训项目,申办中国铸造协会培训基地,面向全国开展铸造技术培训;为华通集团开设青年管理人员、后备干部、商务英语培训,与人社局、安监局、锅检所、市工会、地铁协会等部门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职业培训服务体系,使职业培训逐步成为了教育集团新的优势业务。
事实充分验证,华通职业教育经过一轮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改革创新,形成了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灵活的集团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示范引领作用。
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汪传生教授认为,青岛机械技工教育集团的组建顺应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流,在资产管理、资源共享、合作育人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走在全市、全省的前列。教育集团的改革实践,将会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利益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打造融招生就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为青岛市乃至全省、全国培养大批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高端技能人才,建设强有力的技术工人队伍。同时,华通教育探索内部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利益分成的共享机制,是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的有益尝试,对于我市其他职业教育机构开展改革试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