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作者:吴颖
摘 要:新加坡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在短时间内却超过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在充分学习和理解这个模式之上,依据国情,结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多年开展项目课程教学的实践,总结出的“宽基础、重文化、备技能、有创意”的教学模式,以推广于高职艺术类课程教学。
关键词:教学工厂 通识教育 项目课程 无界化管理 宽基础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年度教育事业的投入占GDP百分之二十以上,政府承担的教育使命是通过办教育塑造人民的素质,以至塑造国家的未来。新加坡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在短时间内却超过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教学工厂”教学模式(见图1)。其“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是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中,让这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企业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是从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到融合(integration)的过程。起初是在学院内模拟企业的硬件设施,把学院的教学环境按照工厂的模式进行设置和布局,学生做些流水线上的操作,相当于校内实习;继而发展到模仿企业生产运作的模式,设立研发中心,独立地进行项目研究和开发,让老师、学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来;最终形成了将核心教学与研发项目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技中心,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完成企业的研发项目,达到将实际企业环境和教学环境紧密融合的境界。
图1 “NYP”教学模式
在充分学习和理解这个教学模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超前的理念之后,依据国情,结合艺术学院多年开展项目课程教学经验,我们深化对高职艺术类项目课程的改革与研究,提出文化引领的“宽基础、重文化、备技能、有创意”的理论教学模式(见图2)。
一、“NYP”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应用“教学工厂”(见图1)的理念,同时配合企业项目的需求设置双轨制度,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有关项目课程与企业挂钩,与时俱进。是学院能力开发和教职员3培训的重要途径,也促进2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在其“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实施中,清晰的解答和体现了什么是项目、项目的特性、项目的评估过程以及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什么是项目
在企业界和科学界,项目指的是一种针对特定目标,不同的人或部门应需要紧密合作,依照缜密的计划从事研究或设计以达到目标的特别活动。在NYP学术领域,项目指的是学生在理论学习、研讨、实训之余,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从事一种研究或者设计活动,最终形成相关完成品,从过程中加深掌握学习的成果。
(二)项目的特性
项目在“教学工厂”模式中有自己的特性,它分为两种形式的项目,一种为学期项目,一种为毕业项目。学期项目是模拟的,由老师引导过程;毕业项目是实际的,由学生引导过程,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学期项目有侧重点,其展现为学期项目与所学技能知识点结合;并且和学期课程同步授课。
图2 文化引领的“宽基础、重文化、备技能、有创意”的教学模式
(三)项目的评估
项目评估的标准是分为项目的质量和学生做项目的表现。其中项目质量分为项目的构思、创意性;项目成品的完整性;项目成品的操作性能。学生做项目的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项目思考、分析、动手等,解决困难的能力,团队精神、沟通、演示技巧以及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项目成绩的评估主要是由老师完成,其评判指标点在如下几个方面:学生分阶段学习的表现;项目分阶段作业的质量;项目成品的演示质量。
(四)实施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工厂”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艺术学院这几年开展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也存在。比如:学生主动性弱;学生项目进度不一样;学生间合作不和谐由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思考如何对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文化引领的“宽基础、重文化、备技能、有创意”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学院开展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有5年有余,其培养效果得到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但是在教学过程和管理中也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
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学生往往通过几个专业项目的锻炼,并没有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仿佛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按照固定的模式加工就出厂了。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创新能力、文化底蕴都没来得及进行深层加工,学生就毕业了。由此我们提出了文化引领的“宽基础、重文化、备技能、有创意”的教学模式。其文化引领内容为“尊传统、博学识、法自然”。
(一)深化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1.通识课程的改革
通识课程起源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是学习一些普通知识,也不是只是人文知识的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对应的。通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富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其核心是如何做人。而专业教育是强调培养胜任某些职业的能力。二者是相互关联,而不能截然分离的。通过通识教育的过程,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毕业生。
由此,我们在第一学期加大通识教育的份量,学生一学期要修16门左右的通识课程。每门通识课程的课时是15-30学时。这样来保证项目课程教学的“宽基础”。而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为体验式学习方法,学生上课不一定要多拿教学内容,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和老师进行互动,让学生尽量多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学习自然的发生。16周的教学周内,学生根据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来完成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体育课程,而选修课程分成8大类,分别是价值观和社会;创新与就业;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知识与兴趣;语言及语文;专业发展;人文。其每大类的侧重点不同。具体如下:
“价值观和社会”主要包括环境及自然保护、传统文化、品格发展;“创新和就业”主要包括构思创作、市场分析、基本产品开发;“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主要包括侧重情商和领袖才能,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里发挥领导情商;“创新和就业”侧重构思创作、市场分析、基本产品开发只是和资金的类型;“沟通技巧与人际关系”侧重沟通技巧基础,使他们能有效的演示项目;“知识与兴趣”包括摄影、穿着与配饰设计、网络安全知识等内容;“语言及语文”包括英语、日语、文学常识;“专业发展”包括各类专业软件入门及其它。
2.项目课程之间的递进衔接关系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项目的设置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一年级下学期设置专业基础项目,项目较简单,项目内容是和专业基础相关的类似能力组合,系统培育学生独立做项目的能力,更多培养的是体验项目流程需要的一些专业技能,这个阶段是由老师主导学习过程;继而二年级设置专业项目,项目内容是专业相关能力组合,可以是企业小型真实项目。鼓励学生讨论问题,寻求方案,从中学习做项目的技巧,由学生主导学习过程;最后一个学期可以跨专业、甚至跨系完成项目的无界化合作。打通专业的限制,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配合完成某个大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的环境中,自发地执行项目,寻找资料,解决问题。
同时在每个学期的中间,会有一周的时间拿出来自上而下,由老师检验项目的教学效果,给没有消化知识的学生补课。而在学期末尾,也会有一周的时间自下而上,老师通过项目的评判、反馈在项目总结中获得到一些反思和改进。
3.项目资源库的建立
在进行项目教学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建立项目资源库,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积累与分享(AES)方案,把做过的项目放到项目资源库中。放进资源库的内容要包括项目的背景,项目方案实施过程,以及项目所用到的知识、能力点。最主要的还有整个项目的讨论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有了这样的经验分享可以事半功倍,一是在做跨界项目的时候,老师可以有个参考的依据;二是做相同类似项目的时候,可以少走弯路。
(二)深化改革教学模式后拟解决的问题
1.宽基础
通过改革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正面思想。加宽加深学生的学习基础。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宽广,技能更细密。通过教学改革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习自然地发生。学生基础能力的强化也将促进整个教学模式的提升,并加深教学和企业环境相结合。
2.无界化
无界化的概念是“无法看到工程之间或学科专业之间的界线”。无界化管理强调合作和交流,它促使人才和资源之间共享,促进不同专业的项目合作及教学活动交流。以期在面对多样化的企业需求时,能快速做出反应满足市场需求或服务。
三、展望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教育部批示的一部分应用型大学的出现,中国教育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进程,尤其在探索高职艺术类职业教育中,我们虽然先走了一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站在改革的激流中,不进则退。因此,我们探索用文化引领我们的教学,用“尊传统、博学识、法自然”的文化理念去浸润我们的课堂。用“宽基础、重文化、备技能、有创意”的教学模式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使职业教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深层次发展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汪长明.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因素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宋志轩,白智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