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教改

职业培训的“痛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5-08-12 15:47 作者:LUPA

来源: 海南日报(海口)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酒店行业风生水起,可在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却始终觉得有些蹩脚。

从管理层方面看,第一批进入酒店行业的大部分已成为精英,可数量的有限与后续人才的匮乏,显然影响了酒店高级管理人才的数量。加上人才流失严重,整个行业的人才断层现象已不是个例。

寄希望于大专院校是一条路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开设旅游或酒店管理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超过1000所,每年的毕业生50多万。假以时日,这批学生正好可以弥补空缺。可事实是且不说这50多万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不愿入酒店谋职,即便是愿意进入酒店的那一半,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愿意留下继续奋斗的,也是凤毛麟角。

综上所述,改善酒店行业的职业培训现状已刻不容缓。

国内的职业教育培训,在院校教育方面,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体制上实现了双轨制,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两类证书,但这两种证书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职业证书不能为学历证书做支撑,学历证书也不能作为进入行业的敲门砖。

再来看看在酒店培训市场中占据相当比重的酒店培训机构。不可否认,这些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为酒店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贡献。但机构本身鱼龙混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也着实令人担忧。由于缺乏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财力和物力支撑,加之酒店部分管理人员对培训认知的不足,导致大多数培训机构处于只求温饱的窘迫境地。迫于生计压力,对于酒店客户提出的要求,即便有些可能并不符合酒店实际,他们也只能被动迎合,并不能真正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和引领,这不能不说是酒店职业培训行业的悲哀。

酒店自身的职业培训又搞得如何呢?相当一批酒店对培训的认知并不到位,培训体系不健全甚至缺乏培训体系,培训效果不佳的情况比比皆是。

写到这里,笔者又想起了德国的双元制。该体制规定,企业教师必须是本校毕业的学生;在相应企业工作过两至五年;重新回到母校或者在其他学校进修并获得高级文凭;必须参加并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考试后,才能回到母校担任相关专业的教师工作。

如果我们也能对师资力量做出相应的资质认定规定,是否酒店培训专业化之路能走得更为顺畅?

其实,结论显而易见。想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提升自身实力才是王道。而这依赖于“外脑”的帮助,借助外力无疑是酒店管理者们市场竞争的必备武器。当然,“外脑”怎么选、外力怎么借,确实需要业者认真思量。

总之,显著的培训效果、科学的培训体系,需要专业力量的精耕细作,而反传统的思维将为我们提升培训质量拓宽思路。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形式,做专做透是根本,拥抱互联网是趋势,被培训者和培训者都需要思维创新。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0905698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258号    Copyright © 2009-2021 LUPA
用户名:
登陆密码:
已登录成功

选择文件


点此下载模板>>

登陆失败
请重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