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
|
职校教师在欧司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
又到一年毕业季,毕业生们顶着烈日忙着找工作,而包括华材职中在内的佛山一批职校老师则陆续走进企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企业实践。
这个两年一周期、每年一个月的中职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将把职校老师根据专业划分,带到各企业去。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的同时,该计划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老师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后在教学中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没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长鲁毅在7月8日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动员会上如是说。
然而,如今在职校人才的培育上仍存在不少“短板”。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在招聘技工学生时,从职校新招进来的一线技术工多数必须经过在企业的“回炉”学习,至少一年后才能真正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
在职校老师进企业实践培训的背后,摆在职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是:技工“不好用”如何破解?职业教育如何趁着“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创建机遇实现“逆袭”?
职校老师走进企业“充电”背后
“嚓、嚓、嚓、呲、呲、呲……”7月13日,在欧司朗的职业培训中心里,数十名职校老师有的拿着锉刀在老虎钳上来回摩擦,有的则全神贯注地接电路。从6月15日开始,这批老师便来到位于禅城城北的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企业实践学习。
在欧司朗,参加企业实践活动的老师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上场实操,亲自动手接电路、做钳工、操控机床等。
现场的一名技校老师坦言,学校培育人才注重的是基础教育,而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职校学生走出社会未必能符合企业的需求。
譬如,技工生在操控机器时除了必须掌握一定技术外,外语也是其能否熟练操作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目前很多企业的机器机身上标注的文字多为英语,而不少职校生的英语水平一般,职校在英语特别是专业英文的教育上,存在不少仍可提升的空间。
“通过在企业的实践,老师们才能真正了解到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工。”他说。
“不少企业新招的技工学生,必须经过企业培训,一年后才能真正符合岗位要求。”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培训部培训经理夏晋说。
据记者了解,如今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不少企业在招聘一线技术工人时均遇到这样的尴尬——从职校新招进来的一线技术工多数必须经过在企业的“回炉”学习,才能真正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
职校技工到了企业“不好用”的难题待破解。此次职校老师进企业实践,目的就是通过老师来观察、实践,为以后培养更对企业“胃口”的人才作铺垫。
校企合作盼驶向纵深
“目前的职校教育普遍采取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结合的模式,但在3年的职校学习生涯中,多数学生都是两年半在学校,只有2个月左右的企业实践时间。”上述的职校老师表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理论基础教育,很多时候到了企业,这些知识都用不上。
职校老师的言语中透露了目前职校教育中校企合作的一部分现实: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合作企业一般仍停留在接收顶岗实习学生、派技术人员进行讲课和讲座等层面,学生分学段按学习内容安排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企业数仍不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次企业培训实践,通过从教师入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我们将深入寻找校企对接的空间,使学校教学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佛山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邓衍川说,欧司朗采取的德国“双元制”教育,让校企实现更无缝的对接。
事实上,早在1995年这家德国企业把中国总部放置于禅城时,就已引进德国“双元制”(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企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的员工职业培训模式。
“公司在运营伊始曾一度亏损,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达不到德国的标准。”夏晋表示,多年前随着企业在禅城的发展,欧司朗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全球客服中心和亚太公共服务部门也一一落户,而生产线扩张了、生产设备升级了,企业却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动手能力比较差,想要招到合格的技术工人很困难,企业只好自己成立培训中心培养人才。”
如今,该公司每年投240万元到培训中心,该中心除单纯对自身员工进行培训外,还与3家职校合作培养订单人才,学生在三年间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泡在企业里实践。
“在学校里,由于教学设备等成本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试错的机会,在企业,则允许学生试错,如此一来学生更容易上手,创新能力也在此得到提升。”夏晋说,目前校企合作要破解的难题还有很多,需要政府统领,校企双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举措
禅城区将推动学校建立专业组团
每个组团服务一个产业
在职业教育上,禅城将推动学校专业抱团发展。记者了解到,禅城将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联盟建设,推动学校专业整合、组团发展。依托专业组团建立若干个产业联盟,每个专业组团对应一个产业联盟,由一所中职学校牵头,服务一个产业。
另一方面,禅城将深化教产融合,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园区,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政府引导、学校参与、企业投入、多方联动的形式,打造区内首个集生产、教学、实习、实训为一体的现代生产实训园区。该区计划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对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平洲校区进行投资建设及市场化运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园区,实现“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同时,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迈开,禅城将开辟聘任专业人才绿色通道。该区将试行“区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盘活职业教育师资资源,与组织部协调,共同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区属职业学校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采取招聘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全区教师核定编制总数3%以内的标准,录用具有相关专业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记者手记
智能制造时代
呼唤新型产业工人
在职业教育中,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他山之石”,德国教育“双元制”也被频频提及,见诸报端。
德国教育“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提供教育方,分理论授课、实训授课两类教师。学习过程中,30%-40%的课程在企业进行,60%-70%的课程在学校进行。学费主要由企业承担,学生免交学费,而且每月可获得实习工资。这时候,学生的身份是学生兼“学徒工”。
数据显示,德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20%,其他人中学毕业后主要进行职业教育。“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由于教育各环节都紧密围绕企业的用人需求,在节约了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还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去年10月,在德国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了一份“神秘礼物”——鲁班锁。这份礼物是由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用德国机床创作。总理此次送礼,通过中国未来新型的技术工人之手,向世界传递的是未来中国制造的信心。
而佛山制造呢?先从德国刮起的工业4.0之风如今已席卷整个佛山,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成为未来佛山制造的核心。随着一大批创新企业、智能化设备被引入,佛山制造对制造业工人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端。
机器人工业时代,佛山靠何支撑未来佛山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这其中一个关键是,职业技术教育需快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人才也需急速转型,未来的新型产业工人将为佛山的智能制造填上绚丽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