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当代职业教育》2015年第4期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树立学生心理健康观念、培养积极心理素质的主阵地。结合社会需要和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作为必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面向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同时,也要主动融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培育学生积极职业心态和专业的职业素养,实现公共课程的职业化转型。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化转型 课程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职业化转型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成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背景,高职教育也顺应形势,积极调整变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满足社会需要。在最新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继续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进一步提出要“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有别于专业技能,很难通过实习实训等熟能生巧操练的方式获得,是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中的软实力,需要通过长期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此,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公共基础课的共同参与。换句话说,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某学科的应用价值,如英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应用)、体育(体能),也要参与专业建设,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课自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后,在多数高校已成为公共必修课,致力于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和调适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课教师也力图摆脱学科化教学,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的结合,如课程教学内容往往围绕新生适应、自我认知、学习、情绪、人际、恋爱等专题,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然而,目前心理健康课与学生职业生活的契合还不多,关于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求职压力、职业与个人的匹配、工作场所中的人际交往、职业倦怠等同样会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方面尚未普遍进入心理健康课的课堂。为了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从其专业视角出发,探索如何为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服务,实现自身的职业化转型。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职业化转型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既有别于专业课也不同于其他基础课,因此在实现职业化转型过程中,必须找好基点,把握方向,明确目标,不然会背离转型的初衷。目前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的教学队伍包括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行政人员兼课(辅导员、党总支书记等)。学科背景也不尽相同,以心理学专业为主,也允许教育学、医学相关专业教师授课,或者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其他专业教师也可。无论教师的起点、背景如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教师,在实施职业化转型过程中,必须牢记以下三个基本点:
(一)立足点:立足心理学学科
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十佳专家”肖汉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属于心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交叉领域,兼具了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分支的知识点。
教师在酝酿课程职业化转型时,首先要依托心理学学科,充分体现课程的心理学特色,强调其科学性,同时挖掘心理学与学生专业的结合点,从学生职业岗位、职业环境、职业规律等角度出发,突出心理学的应用功能。尤其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课的职业化转型并不是让教师改行成为专业课教师,甚至放弃心理学重新学习某专业领域,而是从心理学或心理健康的视角,融合到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中去,体现心理健康课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特有价值。
(二)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程教学,面向每个学生,其职业化转型成功与否也直接通过心理健康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面宽度、学生受用度、课堂满意度等方面体现,在课堂上利用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把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特长与学生专业融合起来。进一步说,实现课程职业化转型的平台在课堂,其职业化的资源输入主要来自课堂之外。通过与专业教师交流、走访观察企业等途径获得,经过心理健康课教师的删选和整理,输出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真才实学,这其中必然需要教师主动且有意识地走进专业、了解学生和相关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印证了一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三)落脚点:与学生专业融合
心理学的学科分类非常广泛,其中也有一个专门学科——职业心理学,其主要是研究人们选择、从事和改变职业有关的个体差异和特点的一门学科。但心理健康课教师的职业化转型并不意味着单纯让教师在课堂增加职业心理学知识,甚至把心理健康课完全放弃,改造成职业心理学课。心理健康课的职业化转型必然要与授课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从心理学角度化解学生可能会遇到的职场困惑、培育职场心理素质、提高工作环境中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职业化转型并不是让心理健康课教师成为专业教师,也不是替代为就业指导教师,而是善于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学见解。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职业化转型的途径分析
(一)树立转型意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提出,促成多数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旨在树立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提高积极心理素质,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此基础上,面对高职教育大发展的现实趋势,心理健康课教师也要主动思考如何突显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的“职教性”,为职业人才培养服务。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力军的授课教师,首先自身应充分认清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局面,不能当学校课程改革的局外人,应主动寻找心理健康课服务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二)探索转型步骤
1.熟悉职业生活
要实现心理健康课“与学生专业融合,为职业发展服务”,必然要求任课教师对所授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有深入了解。作为教师,其主要的工作环境在校园,很少有机会接触不同岗位的工作状况,特别是生产、制造或其他特殊行业,隔行如隔山。如果教师只是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或想象学生未来的工作情境,是无法切身走进不同职业生活的。同时,心理健康课教师自身工作也非常繁重,很少有机会像演员一样去体验角色人生。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心理健康课教师熟悉职业生活可采用以下方式:
(1)访谈毕业生、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入职后往往会经历岗位适应、胜任、倦怠、离职等阶段,立体地显现职业发展过程。心理健康课教师可从不同学生的个性成长经历中挖掘此专业职业生活中的共性心理问题。高职专业教师目前都需要下企业实践锻炼,心理健康课教师可让专业教师分享在实践锻炼中遇到的思想、心理波动,利用同理心感受同行在身份变换时的心理差异。企业专家对职业环境、职业岗位有全方位的感知,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结构性访谈,分析专家从新手一路成长的心路历程,提炼相应职业所需的积极心理素质,作为职业生活的宝贵素材。
(2)实地走访企业。耳闻不如目一见,心理健康课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走入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以专业的眼光去发掘影响职业心理健康的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关系、职业认知、时间管理等。心理健康课教师可能没有直接途径联系企业,不过可以利用学生定岗实习、教师企业锻炼的机会随同深入企业。
2.重构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课要融入学生专业并不意味着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未来职业,而是首先立足学生当前的校园生活,为今后的职业生活未雨绸缪。在教学设计时,可做如下基本安排:
教学目标:(1)认识投入工作是自我实现需要满足的重要渠道,明确职业生活对个人价值的意义。(2)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职场适应期、能从容应对职场中的人际交往,缓解职业压力,克服职业倦怠。
教学内容与时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因此,教学内容首先面向校园生活,解决校园心理问题,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定比例的针对职业生活的内容,包括职场适应、职业倦怠、职场交际、压力调节的方面,旨在提升学生未来的职场心理素质,为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做铺垫。课时比例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按照校园生活∶职业生活=8∶1—7∶1(见表1)。
表1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关于职业生活的课程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案例教学、角色模拟、自我体验、分享讨论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对职业情境的了解与融入,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起合理的职业认知、树立积极的职业心态、选择正确的职业行为(倾向)。
教学评价:侧重过程性考核,以学生日常的出勤、课堂表现与参与、作业态度等作为参考依据。由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法在在校期间得以直接显现,评价主要以学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积极职业心态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3.课程延伸:在心理咨询中融入职业咨询
学生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学的补充,主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咨询和障碍性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的接待中,可以把涉及职业相关的咨询也纳入发展性心理咨询中,针对职业规划困惑、职场适应和交际、职业倦怠的调适等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三)转型中需注意的问题
1.坚持公共课的课程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职业化转型过程中,必须澄清和明确一个基本问题:课程的性质依然是公共基础课,转型的目的是融入专业,即课程的主要定位依然是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需求,同时结合毕业后职业生活中的长远需要,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中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好校园生活与职业生活的衔接,切勿偏离教学目标,扭曲了课程固有的教育价值。
2.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各高校往往都会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而心理健康课的职业化转型并非是取代职业生涯规划,两者各具其特定的功能。心理健康课要突出其心理学学科的课程起点,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切入学生的职业生活,使学生能在学校中对未来的职场生活有所预热,一旦进入工作遇到心理不适,能够从容迅速地处理。
3.保证心理健康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由于心理健康课融入学生专业发展,任课教师在针对职业生活的教学板块中必然要比之前投入更多的准备,一旦教师在熟悉了某专业(行业)的职业生活之后,教师可以采用“承包”的方式,专门针对熟悉的专业学生展开教学,不随意变更,保证了教师对职业生活的认知延续性,教学中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共有问题和核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