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强、倪秀等 出自:《中国教育报》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及,公交、地铁上的“低头族”越来越多。4月20日,中国教育报在官方微信上发起“数字化时代,老师是如何阅读的”调查,结果显示,61.4%的受访者花在数字化阅读上的时间比纸质阅读时间更多。同日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显示,数字化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的纸质阅读率。
数字化时代,教师们是如何阅读的?他们阅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数字化阅读给他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影响?
数字化阅读给教育带来全方位的影响
一台平板电脑,一个Kindle阅读器,外加手机和台式电脑。
四川阆中水观镇初级中学校长马洪德告诉记者,这4样东西,是自己现在的阅读“利器”。
马洪德从2011年开始接触数字化阅读,最初,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他有时候觉得难以甄别和取舍,对数字化阅读有一种半推半就的感觉。
而现在,他已经完全“沦陷”其中。除了在设备上投入增加外,在电子书籍的购买上投入也越来越多,3元到5元不等的电子书,现在马洪德一年下来也要投入好几百元。
马洪德所在的初中,一共有48位老师。为了鼓励教师们阅读,学校除了提供数字化阅读的场所和设备外,每年还投入5000多元采购专业书籍推荐给教师阅读,每位教师也可以自行选择购买图书,学校予以报销。根据观察和统计,马洪德发现,学校教师们数字化阅读的比例已经明显超过了纸质阅读。
马洪德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与中国教育报微信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4057位参与者中,2475位受访者表示,平时花在数字化阅读上的时间比纸质阅读时间更多,占比超过61.4%。
随着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全面推广,无论是在农村学校,还是在城市学校,数字化阅读如今已成为广大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阅读方式。
刘忠平在农村小学——湖南省新田县龙泉五小从教近30年,以前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查询的工具书和各种资料书籍堆满书柜和案头,而如今,一台电脑或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解决疑难的问题。“数字化阅读技术的不断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查询资料的便捷,同时,对于我们快速获得新的信息,扩大知识面,也很有帮助。”刘忠平说。
成都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张兰在反思自己这几年阅读情况时,惊讶地发现,数字化阅读竟然占到自己全部阅读的七成左右。对于有“纸质情结”的她来说,这个结果让她略微有些失落。
“数字化阅读不经商量,席卷而至,影响所有人。”张兰说,数字化阅读,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教育的理念、内容还有方式。数字化阅读,让所有人成为教育人,也让所有人成为受教人。“一夜之间,新的理念一出,只要能吸引人的眼球,击中人的内心,便可以‘秒达’所有人的眼睛”。
数字化阅读将教师带人“浅阅读”时代?
有人说数字化阅读把人们带入了“浅阅读”时代,可能造成人们阅读兴趣的泛化和情感的流失,但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教师陆青春并不这么看,他说,自己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这些不良影响。“相反,这种阅读,提高了我的学识,促进了我的专业化成长”。
与陆青春一样,很多教师在数字化阅读中,主要以增长知识和促进专业成长为目的。中国教育报微信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可多项选择的数字化阅读目的中,投票选择以增长知识阅读目的的达2491人,占61.4%,选择以专业成长的也有1770人,占比43.6%,还有不少人选择获取资讯、满足兴趣、修身养性和休闲放松为目的。在数字化阅读题材的调查中,选择教育专业类读物的受访者比例为67.3%,其他阅读量较高的题材分别是人文社科类、新闻资讯类、自身兴趣类、亲子读物等。对于这些内容,很少有人“只看标题,不看内容”,但“仔仔细细从头看到尾”的也只占3%,更多的是“看到感兴趣的话题再仔细阅读”,这部分受访者占91%。
在浙江宁波鄞州高级中学教师张全民看来,数字化阅读的海量信息和便捷检索弥补了纸质阅读的一种不足,“尤其对于我们学术研究的文献查阅以及教学备课的图文索引而言,数字化阅读确实体现了它独到的优势。从某种层面上讲,它解放了一个人的时空,获得一种工具意义上的自由感”。
但张全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种教育上的责任担当和精神上的引领义务。那就是,正确理解经典阅读和通俗阅读的关系,正确理解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不同价值,在阅读过程中,定期做经典阅读摘记,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充满意义的阅读随着时间的沉淀真正内化为生命的一种深刻的存在方式,建立起精神主体性。这样做,才能抵御阅读的浅俗化和碎片化,让阅读真正成为灵魂的成长所需。
马洪德认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来说,数字化阅读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但从目前来看就是网上的资源质量不一,老师们需要提高鉴别能力,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数字化浪潮来袭,每个人都避不开,但可以尽量利用好这些资源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马洪德说,自己学校的邓建平老师,今年已经50岁了。虽然不太喜欢数字化阅读,但是他利用数字化的资源,将自己在纸质阅读中的收获记录下来。如今已经出版了《猪八戒学数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材》等书目,还成立了初中名师数学工作室,是一位典型的阅读研究型教师。
为何过半教师不支持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
尽管教师们的阅读时间大多花在数字化阅读上,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并不支持自己的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来自中国教育报微信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3%的受访者不支持或不太支持自己的学生进行数字化阅读。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教师罗树庚分析说,数字化阅读提供了“随时阅读”的便捷状态,但也常常使人陷入“随性”的泥潭。例如,开会时玩微信、稍有时间埋头手机,这样的现象经常可见。
“如果我们成人也缺乏自控自律,那么何谈教育孩子。”罗树庚说,另外,一些孩子在电子阅读或者查找资料时,不经意间会触及一些不适宜网站和游戏,如果任其发展,危害极大,这就需要家长多多关注孩子,特别是网络学习和阅读的时候要加以指导和提示。
罗树庚说:“就中小学生而言,基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我更赞成以传统阅读方式为主,数字化阅读作为辅助手段。”
张全民也表示,在数字化阅读潮流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倒不是来自教师自身,而是来自教师对年轻学生精神生活单向度和碎片化的一种隐忧。对于不少尚缺少精神独立性和价值判断力的年轻学生而言,数字化阅读并不是一种精神提升之路,而是一种浅俗的娱乐方式;形式纷繁、内容芜杂的电子书、网络小说以及网页等会解构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最终迷失自己的灵魂。
“我经常提醒我的学生,在数字阅读的同时要警惕这种危险的倾向,特别是智能手机时代的微信阅读,在一个社交化分享化无时不在的情境下,人的精神生活不断被海量的信息所刺激撕裂,貌似无所不知,其实最终一无所有。”张全民说。
张兰也在教育教学中发现,数字信息的便捷化,让学生在面对疑问的时候首先寻求的是网络资源。“当孩子们在这些繁杂的信息里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时,他们是缺乏这样的阅读能力的,不能很好地去鉴别。最终,还可能给孩子们造成一种假象:自己懂得很多,网上也有很多的资源,阅读被变得浅表化了。”
面对这样的困惑,张兰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也在做一些尝试。如教孩子们如何去进行数字化阅读,如何整合资源等。在她看来,自己在数字化阅读中,需要的也是提升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数字化背景下,学技能易,养精神难。
张兰认为,无论数字化的浪潮来得有多猛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坚守纸质阅读。在她看来,数字化阅读的冲击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而且其视听优势确实也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收获。但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有其优势,纸质阅读或许更能让人养成一种精气神,更能让知识得以沉淀。
(责任编辑: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