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无中生有”才能捅破天
——《源创新》启示录
谭昊先生读了《源创新》之后非常高兴地写下了这篇书评,相信这篇精彩的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谢德荪教授的这本著作。
“无中生有”才能捅破天
——《源创新》启示录
在中国,创新几乎已经是一个被过度崇拜和诠释的概念。但另一方面,你又会奇怪地发现,身边真正的创新却不多见。
这就像一个奇怪的悖论——创新被推上了神坛,然而大部分人却选择绕道走。或者说,打着创新的旗号,干着模仿的勾当。当然,我并不是说模仿是坏事。我想说的是,我们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多。往大处说,“中国制造”在越来越强的资源约束下面临的困境,必须服创新这剂解药。往小处说,商界一城一池之得失,一个公司的生死存亡,也必须直面创新的刀锋两面。
所以,如果一定要我说一句,我宁愿说,“路子野一点吧,从红海杀到蓝海去!” 我所认识的大洋彼岸的谢德荪(Edison Tse)教授是个温文尔雅的学者,但让我惊喜的是,他多年心血所凝聚的新作《源创新》,称得上杀气逼人。令人精神一凛。
谢教授集多种武功于一身——长期在硅谷的中心地带斯坦福大学,对新技术浪潮和各种商业实体的起伏有准确而独到的观察;多年往返于美中两国,桃李遍布国内政府界和商界,对中国国情有自己的理解;自身参与创办了多家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画外人看画,心中自有峰和岭。多年厚积薄发,谢教授开辟了一个创新的理论框架,命名为“源创新”。
在他看来,创新可分为“流创新”和“源创新”两种方式。大家所熟知的迈尔克▪波特的理论使企业家把战略思路放在产品上,可称之为“流创新”战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供应链效益、提高产品的质量、创造产品的差异化、设计产品来迎合细分市场的需求。此种“流创新”当然有作用,但弊端亦很明显——价值链某一环节的企业可用流创新来维持它的竞争能力,它的净利润也会因创新而增加,但它的竞争对手也会很快跟上并使净利润随之下降。所以,不论在哪一环节,流创新所造成的优势都难以持久。于是,要维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频繁地进行流创新,但这不仅会增加创新的成本,而且在同一环节经常进行创新活动会造成回报递减,由此所获的净利润率也逐渐降低。而“源创新”的着眼点是开拓市场,是 “无中生有”地去建立一个新生态系统,系统内成员通过相互网络来提升各自的价值。 谢教授认为“源创新”其实非常适合在中国的土壤上开枝散叶。源创新能力包括对人的欲望的理解能力、建立关系网的能力、有创意模仿的能力及执行的能力,而这些都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结构及环境吻合。在更具体的层面,谢教授指出,源创新由两个要素组成,Grabber和Holder。Grabber是一个可以在感性层面触动人心的理念;Holder是可以使人从中得到真实利益的实体,是理念背后的支持系统。两者若能齐头并进,则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有望成型。
谢教授开辟理论框架的功夫了得,而更难得是,书中对于诸多商业案例顺手拈来:雅虎、 google、索尼、JVC等等,商场上的成败得失放入“源创新”的框架之中,不少疑惑之处赫然开朗。
谢教授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但读完此书,我觉得他真正想说的是,“兄弟们,路子野一点吧,从红海杀到蓝海去!”
谭昊 《理财周报》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