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发展

健康产业行业前景 哈尔滨利民开发区打造健康产业城、北方药谷
发布时间:2015-11-12 11:19 作者:LUPA

来源:前瞻网

  二次创业显身手 转型升级谱新篇

  王耕耘报道

  2012: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12年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拉开了转型发展的大幕,这一年,管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凝神聚力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实现中国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制定新的战略定位,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把开发区放在全省、全市、全区发展的大格局中深入思考,以战略思维和宽广视野,科学谋划战略定位和发展蓝图。立足特有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解放思想,审时度势,确立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文化教育、商贸旅游四大主导产业,打造呼兰健康产业城、中国北方药谷”新的发展定位,面向未来找准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新战略定位的实施,加快了结构调整,优化了产业布局,推动了转型升级,使开发区迈出好发展、快发展的坚实步伐。

  2.经济逆势平稳运行,龙头地位日益突出。面对国家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大环境,准确把握经济走势,科学调控,稳健推进,确保了经济在困境中平稳运行。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0亿元,占全区的88.6%,比上年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4亿元,占全区的94%,增长21.8%;工业增加值80亿元,占全区的88.6%,增长17.6%。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9.2亿元,占全区的67%,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4亿元,占全区的52.4%,增长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占全区的78%,增长35%。进出口总额5180万美元,占全区的100%。顺利实现了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凸显了在呼兰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3.招商实现历史突破,积蓄后劲明显增强。坚持以产业定位为引领,着力围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进行专业招商、定向招商,加速了产业集聚。全年新引进项目31个,投资总额18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30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2个国内500强企业落户园区,实现了引进大项目总量和投资额度双突破。特别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东北市场、杉杉永达商业综合体、哈师大附中利民校区和哈药总厂等四个项目的成功引进,对于开发区转型发展、完善城市载体功能、提升生物医药园区影响力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4.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应发展之需,行改革之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开发区转型发展迈出坚实一步。强化经营理念,坚持“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深化运营、强化服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运作方式,拓展经营领域,哈大齐、基础设施、利投三个公司初步实现市场化运作,逐步由依靠政府投入为主向自我滚动发展、增强造血功能转变。坚持“精干主体、剥离社会职能”,推动开发区经济管理等核心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相分离,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管理职能交由区直部门管理,让开发区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搞建设,行政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对全区招商资源深度整合,组建新的招商引资服务局,建立“三个体制”、“四个机制”,形成了领导带头、战线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大招商”格局。

  5.加快打造特色品牌,医药园区做大做强。坚持把生物医药园区作为立区、兴区、强区的支点和品牌来打造,克服财政短收、资金紧张的不利因素,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全力以赴优布局、建平台、强功能、聚项目。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编制园区概念规划,对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等五大功能区进一步细化调整,明晰各功能单元的空间布局,为科学摆放项目奠定了规划依据。新组织实施项目23个,占地面积223.8万平方米,总投资88.8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174.2亿元。哈药总厂、康隆药业等19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0亿元。哈药总厂项目推进顺利,成为“药谷”产业集聚发展的“旗舰”。加快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哈医大研发中心的生命医药创业大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三个主体工程及哈药集团药物研究院的制剂中试车间、动力车间等四个主体工程已完工。新建沈阳大街、深圳大街北延线和规划一路3条道路,药园蒸汽站即将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园区配套能力,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提升。

  6.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牵动作用逐步显现。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主要精力放在谋产业、建项目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以赴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全年重点组织推进项目9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1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全年开工工业项目55个,总投资133.6亿元,完成投资33.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5.9%。哈轴新厂等9个省重点项目、中小工业园区等5个市重点项目、哈尔滨电碳厂等20个市重点监控的亿元以上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实施李氏食品、太子乳品二期等绿色食品项目12个,省中医药学校、剑桥舞蹈学校等文化教育项目8个,大润发超市等商贸项目8个,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德胜包装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派斯菲科即将试生产,关东老窖等项目即将投产,牵动作用逐步显现,为今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强化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坚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高标准启动各类规划编制,村镇规划已经市政府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和公交线路规划正在编制,规划筹建哈铁北站、江北公路客运枢纽站和学院路至阳明滩大桥联络线,城市空间布局日趋完善。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投资1.22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道路10条,总长7.24公里,深圳大街、环保大街、北海路、通海路等9条道路已完工。朱家立交桥主体建成并通车,呼兰河口大桥主体完工。完成长青大街雨水工程、福州路给水雨水工程和云南路污水工程,铺设松浦大道、秦家路2条道路步道板10.5万平方米,为医药园区和哈药总厂等项目修建临时便道8条3.7公里,安装路灯310盏,城市载体功能得到提升。全方位加强城市管理,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城市环境大为改观;组建了大学城管理委员会,举办了京津沪粤哈大学城法治论坛,加强和创新大学城的社会管理。组织开展拆违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67处、23.3万平方米,城市环境更加有序。

  8.办好惠民好事实事,共享成果持续扩大。下功夫解决群众关切的急事、难事,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哈师大附中利民校区土建工程全部结束,2013年9月启动招生,填补了呼兰区无高质量省级重点名校的空白;由顺迈集团投资、哈师大主导的顺迈学校完成前期规划,明年即将开工建设,致力于打造省内一流的民办初中、小学名校。增设小区二次加压设备,启动建设二水厂扩建工程,供水能力不断增强;建设学院路雨水泵站,学院路下穿哈伊高速公路处的路面积水问题有效解决;组织实施四排干及三支渠的清淤工作,清淤总里程13.1公里,保证干渠排水通畅。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帮助追回工资近600万元。推进7个村屯的回迁安置,二十里老道口的回迁安置全部完成,瓦房屯、西温家、小宛家等村屯的回迁安置正在推进。以推进平安建设为重点,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企业和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逐步形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省、市、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共同参与的结果,更是开发区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拼搏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开发区建设的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开发区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一年来,之所以能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赢得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这支队伍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履职尽责,谋事干事,为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释放了新活力。一是勇于创新。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灵魂”,开发区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开发区的今天。一年来,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指示精神,立足区情实际,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确立了“建设呼兰健康产业城,打造中国北方药谷”的发展思路。同时,拓宽视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初步完成了招商引资、公司运营、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深深体会到,建设好开发区,必须主动对接省市区新战略,在不断的创新中寻求突破,才能走出一条最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以此增动力、添活力、促发展。二是敢于承重。一年来,开发区在逆境中起步,在重压下前行,在困难中发展。干部展现出了“超越自我、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征地动迁和拆违工作中,广大干部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管遇到什么压力、什么困难,都知难而上、迎难而进,不达目的不罢休。面对经济低迷、投资放缓的不利局面,把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作为第一要务,打破一个又一个难题,相继引进了义乌、杉杉永达等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好开发区,必须自我加压,负重前行,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有舍我其谁的勇气,有破难攻坚的魄力,有一往无前的斗志,才能担负起谋发展、惠民生的重任。三是善于答题。一年来,面对建设资金短缺等难题,外部争取支持,内部挖掘潜力,打破了瓶颈制约。为破解资金短缺难题,哈大齐公司自行承建药园配套路网、通讯管廊和自来水进户工程,降低了投入成本,减少了刚性支出,增加了经济收益。为保证哈药总厂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千方百计沟通协调,促成了松北区两个村屯整体划转给开发区事宜。建设好开发区,必须坚持自己出题自己答,只有尽心谋事、用心答题、全身心破题,才能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激活开发区发展的“一盘棋”。四是甘于奉献。一年来,面对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实行“5+2”、“白+黑”工作制,部门领导节假日不休息,重要部门的干部节假日实行轮休。但广大干部尽心履职,毫无怨言,起早贪晚,加班加点工作,确保了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建设好开发区,必须弘扬苦干实干、敬业奉献的优良作风,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办好开发区的事情,开发区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科学谋划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路径

  加快转型升级,是突破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层次的现实需要。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跨过这一步,我们将站在一个新的山峰上,把开发区带入一个新境界,迎来一个巨变的利民开发区。

  1.加快推进公司市场化转型。将深化经营作为二次创业的核心和关键,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由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最大限度地经营好广告位、停车位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搞好城市资产市场化运作,使其保值增值,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稳步推进土地收储和一级开发,实现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探索实行以BT、BOT等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参与区域商业、物流等优质经营性项目的开发建设,由单纯的政府投融资向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建设转变,由单纯的银行融资向资本市场融资转变。加快启动建设土地储备中心、土地整理中心等新的融资平台,创新更为灵活、更为适用的融资方式,构建“借、用、管、还”于一体的新型投融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发展活力。

  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立足新的产业定位,从自身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特色等要素出发,优化产业结构。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工业向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两大优势产业转型,通过招商选资,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知名度和竞争力。到2020年,生物医药力争实现产值1千亿元,绿色食品实现产值500亿元。二是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按照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要求,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软件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向完善产业链条转型,构建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三是提升技术和产品结构。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药研发,打造“北方药谷”;食品产业重点发展营养食品、特殊用途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打造健康产品品牌,向提升产业层级转型。

  3.加快推进城市功能转型。坚持走产城融合、产城互动、产城共进之路,向完善城市配套功能转型,建设宜居宜业型、生态环保型城市。重点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小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群众对就学、就医的需求;以义乌小商品城东北市场、杉杉永达商业综合体为依托,大力发展商贸业,打造东北亚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和品牌购物中心,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以松花江、呼兰河沿江沿河湿地和滨水岸线为资源,依托松花江避暑城,打造国际高端旅游度假区,提升休闲旅游和城市生态功能。通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速汇聚人流,提升人气,繁荣城市。

  4.加快推进社会管理转型。推动开发区由以经济、社会管理并重向以经济管理为主转变,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对不应由开发区承担、不宜于开发区管理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快进行剥离,交由区直有关职能部门管理,把开发区从繁重的社会事务中解放出来,保证开发区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抓项目、抓招商、抓产业、抓服务上,为集中推进开发建设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5.加快推进服务工作转型。由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审批等常规服务向降低企业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转变。加快科技研发、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低成本运营,打造优质环境洼地。以生命医药创业大厦为载体,建成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孵化平台。按照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构建政产学研用的纽带,争取在项目、产业、人才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的服务链,打造服务发展的平台和人才创新的舞台;学习张江、泰州等园区建设市场营销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会展交易中心的成功经验,拓展园区服务空间。

  2013:转型升级再谱新篇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发区实施二次创业、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根据区委三届四次全会和区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的部署,确定开发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二次创业,做大做优做强健康产业,在推进“一城一谷一集一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为建设呼兰健康产业城、中国北方药谷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2013年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增长14%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进出口总额完成市区下达的指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紧紧围绕加快“一城一谷一集一纽”建设,脚踏实地奋力完成六大任务。

  1.加速医药园区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北方药谷。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坚持产业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尽快确立在全省、全市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加速产业规模集聚。推进哈药总厂一期、派斯菲科、威凯洱药业、德胜包装等10个续建项目建成投产,发挥经济效益。突出面向跨国医药企业100强、国内医药企业50强和省内知名医药企业进行招商,力争哈药集团旗下企业入驻药园,打造哈药集团“园中园”;对北京世纪元亨药业、润泽医药包装、哈医大制剂车间、康夷宝保健品等6个项目,加大推进力度,力争早日签约落地;对北京大基康明医疗设备、同一堂药业3个企业,加快洽谈进程,力争尽快达成投资意向。全年确保新入园项目10个,开复工项目完成投资20亿元。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三步走”战略,完善园区一期5平方公里内的基础设施,启动园区二期5平方公里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配套围绕项目建”,重点建设长青大街、雪花路穿哈伊高速公路下穿涵和哈药总厂环路,推动给排水、供电、供热等配套设施同步跟进,扩建药园蒸汽站,适时启动中药生产区的征地工作,拓展项目用地空间,确保新项目按照功能区规划合理摆放。

  加速打造孵化平台。以生命医药创业大厦为载体,建设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以股份制运营为试点,组建企业孵化、产权服务、检测报批、网络信息、产品展销、人才培训交流等6个服务平台,引进风险投资、信贷担保、企业策划、科技服务外包、资产评估、医药行业协会等6类中介机构,并采取星期天科学家、院士工作站等柔性引才形式和兼职挂职、人才租赁等办法引进人才,近距离为孵化对象服务,减少孵化企业投资成本。

  加速完善产业链条。力争引进省食品药品检测所检测平台项目,启动哈医大研发中心GLP实验大楼建设,初步建成集自检、委托检验、监督检验、注册检验功能于一体的食品药品检测检验体系。力争哈医大研发中心年底投入使用,哈药集团药物研究院完成建设,构建完整的新药研发链条。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没有招商引资的大举措,就没有开发区的大发展、大跨越。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超常规的方式推进产业项目大招商,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为经济发展攒足后劲、打牢基础。

  突出招商重点。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文化教育、商贸旅游四大主导产业,面向国内外500强、行业100强和知名品牌企业,全方位开展专业化、市场化招商,进一步加快项目的对接和洽谈进程,力争项目成熟一个、签约一个,全力促进德顺长中药饮片、乐泰药业、南瓜粉、花仙子等在谈项目尽快达成投资意向,尽早实现签约落地。

  落实招商责任。招商引资只有责任人,没有局外人。招商工作也不仅仅是招商局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所有部门责无旁贷的工作。为加快项目引进,将逐一落实招商责任,分解招商指标任务,从现在起开展冬季大招商活动。招商局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根据储备的招商资源,按照产业、地域划分成招商小组,突出重点区域、城市、企业和项目,走出去定向、定点招商。开发区各职能部门都要承担起招商任务,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担当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抽调精兵强将抓招商,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各部门要从找项目、谈项目、落项目的各个阶段,协同作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方位跟踪,快节奏推进,锲而不舍、全力以赴抓招商。

  3.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奋力提升支撑发展能力。大项目是打基础、攒后劲、惠民生、促发展的关键所在,产业项目上不去,财政的身板就不硬朗,必须集中力量抓大项目,新上一批好项目,形成“新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投产见效一批”的良性格局,支撑和带动开发区加快发展。

  推动续建项目早投产。加快高金食品、哈尔滨电碳厂、关东老窖酒业、李氏食品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建成投产;推动哈轴新厂、中国标准铅笔、上海波拉根生物、商信达等项目按计划复工,提高项目的完工率,力争早日达产,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推动新建项目早开工。进一步强化领导包保、全程服务、跟踪问效、一抓到底的大项目推进落实机制,确保签约待建项目在施工黄金期顺利开工建设。力争顺迈学校年底完成主体工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东北市场项目一期工程年底前主体结构封顶,杉杉永达商业综合体、大润发超市等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对馨滋食品、毛毛食品等项目倒排工期,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

  推动签约项目早落地。对已签约计划开工的项目,抢抓时间,提前介入,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今冬明春全面完成立项报批、规划设计、报建评审、征地拆迁、供电给水、临时便道等前期工作,为项目开工做好各项准备、创造有利条件。

  4.树立经营服务理念,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三个公司为依托,大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机制,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助推园区建设。

  5、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强化城市精细管理,以一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成果,打造全面城市化新亮点,展示现代都市新区发展新形象。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0905698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258号    Copyright © 2009-2021 LUPA
用户名:
登陆密码:
已登录成功

选择文件


点此下载模板>>

登陆失败
请重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