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我就是在那个大楼里经过培训, 学会使用套口机的。” 今年40岁的马秀梅,是1998年从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沙沟乡搬迁到闽宁镇的生态移民。她说的地方,就是由永宁县劳动就业服务局联合闽宁镇建成的4600多平方米, 可同时容纳500人培训、实操的永宁县生态移民创业就业培训中心。这里同时是宁夏生态移民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在这里经过3个月的培训后,马秀梅和镇上的其他女工一同被安排到了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闽宁针织厂,从工厂骑电动车只用两三分钟就能到家。她干的是给羊绒粗加工制品套口的工作。
“每月保底工资1000多元, 收入主要靠计件。”马秀梅说自己的手脚比较慢,收入还不太满意, “要是熟练工的话,每个月能挣到4000多元。”
“现在主要的工序用的都是女工。而且,全部都是闽宁镇的在家妇女。” 针织厂负责人闫黄河说,“我们与永宁县劳动就业服务局合作了多年,他们为我们陆续培训了752人,全部得到了上岗安置。”
受训后观念变了———他们愿意在企业长干下去
“闽宁镇的移民中老人多、孩子多,移民妇女要照顾他们,很多都无法外出务工就业。单靠丈夫一人在外务工,家庭收入偏低。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解决移民长期稳定就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为移民就近提供更多的岗位。”永宁县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撒奋勇告诉记者。
目前,闽宁镇已经陆续接收来自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原州、隆德等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的4.4万名生态移民。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永宁县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此投资建厂,逐步实现了移民就近就地安置就业。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闽宁针织厂是其中的一家企业。
“移民进入工厂后,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过去,他们的职业意识不强,不习惯工厂节奏。” 撒奋勇说道。 “经过培训中心10多期订单式的培训,这些移民不仅掌握了就业技能,工作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不少人表示愿意在企业长期干下去。”
在永宁县生态移民创业就业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室内,撒奋勇指着一些教学设施说: “从2013年至今,我们争取了1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为培训中心购置了电工培训实训配电板、电焊机、装载机模拟机、挖掘机模拟机和叉车模拟机等设备。同时,我们还举办了葡萄种植、服装加工等在内的65期生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
增收路子广了———移民变身产业工人
为方便移民进行创业就业政策咨询,获得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小额贴息贷款等服务,就业局还在永宁县生态移民创业就业培训中心、闽宁镇民生服务中心和6个村分别设立了创业就业服务窗口。
永宁县就业局还争取500万元资金,专门设立了移民创业贷款担保基金, 制定了符合移民实际的“三户联保”机制,让移民相互之间担保,以申请贷款;并协同相关部门,深入各村为移民现场办理贷款发放手续。同时,县就业局还定向为闽宁镇提供包括保洁员、绿化维护及农村社区服务等50个公益性岗位。
此外,县就业局还为闽宁镇专门培育了12家劳务派遣公司和56名劳务经纪人,并制定了奖励措施,支持其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每年确保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员不低于输出总人数的5%。 “我们对年内组织劳务输出在300人、500人以上,且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劳务派遣公司,分别一次性奖励现金3万元和5万元。对年内组织劳务输出200人以上, 且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务经纪人,一次性奖励现金5000元。”撒奋勇说。
与此同时, 闽宁镇还确定了1186户贫困户,并投资为每个贫困户购买了1头肉牛,让其与企业签订3年期限的肉牛托管代养协议。如今, 靠养牛每个贫困户可增收2000元。
2013年,闽宁镇建设了 “闽宁产业城”,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轻工纺织、电子信息和葡萄酒酿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使移民转变为有稳定收入和固定职业的产业工人。其中,结合闽宁镇地处贺兰山东麓百万亩酿酒葡萄产业带上的优势, 永宁县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 的产业模式, 引进福建德龙、中粮集团等企业,带动了全镇的葡萄种植。
如今,闽宁镇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已达6.2万亩, 移民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闽宁镇劳务收入已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4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