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今年上半年,在“总理效应”带动之下,“互联网+”成为了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词之一。7月上旬,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600869)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并就做好保障支撑进行了部署。分析人士认为,这一顶层设计将加快推进“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催生经济新格局。
实际上,自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各地政府便积极响应,相继推出地方版“互联网+”行动计划。
地方“互联网+”计划频频出台
对于地域经济而言,“互联网+”行动计划不仅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服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记者通过对各地政策进行梳理后发现,目前,一系列从本地实际出发,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相继出台或酝酿,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3月12日,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今后吉林省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对未来吉林省互联网经济发展提出总体要求。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吉林省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48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互联网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新格局。
3月13日,福建省出台《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十条措施》,成为首个推出互联网计划的省份。《十条措施》中明确2015年—2017年每年统筹不少于5亿元的省级互联网经济引导资金,提出了三阶段推进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八个方面的发展重点,26项具体措施。
6月1日,四川通过《四川省2015年“互联网+”工作重点方案》。《方案》提出,将在制造、农业、能源、金融、民生服务、电子商务、物流、交通、文化、旅游、创新创业、政务等重点领域推动“互联网+”应用突破。
6月3日,黑龙江省“互联网+”推进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确立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等发展领域。会议指出,对于如何推动黑龙江“互联网+”发展,要按照模仿、学习“互联网+”成功的经典范例;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方向性的变化;要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设计中把握合作、专业化、差别化、规模效益、注意力、抓住合作领域的要害等重要原则。
除了上述省份以外,江西、湖南、广东、河南、深圳等地均已明确相关计划正在制定中。3月24日,江西省工信委宣布,2015年将重点抓好“双六双十”工作,即:办好6大活动、健全6项制度、出台10个文件、推进10项重点工作。其中,10个文件中包括“互联网+”4个行动计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园区建设6个意见等。
据了解,湖南经信委近期牵头制定了“五个一”工作方案、实施“互联网+”行动方案,内容包括组建一个工作班子、聘请一支专家团队、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编制一个专项规划、启动一批重点项目等。此外,还有部分省市“计划未出,行动在先”,山东、甘肃、上海等地已提前践行“互联网+”计划。比如在信息化方面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上海,很早便开始在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进行探索。
政策发布也要找好发力点
无疑,这些政策的发布将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增强政府服务效能,提升经济效益。如今,“互联网+”为各地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活力。
福建出台的《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确立了工业互联网是福建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点。针对工业互联网,福建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生产协同和综合集成,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行业协同平台,基本覆盖各工业领域的企业。推进“机联网”“厂联网”,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数控一代、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平台建设,打造工业4.0。
同样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重点突破口的还有江苏省。作为互联网大省、制造业强省,江苏科技创新能力强、创业氛围浓厚,推进“互联网+”具有基础性优势。江苏的发力点是充分把握首个“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示范省份”机遇,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此外,正在研究制定有关“互联网+”发展指导意见的广东省,也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推动物联网发展。据了解,按计划,广东省将力争2015年培育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品设备制造优势企业50家,物联网示范企业100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物联网企业1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