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提到再生资源回收,你想到了什么?是城市街道拐角处充满异味的废品回收站?还是走街串巷被人称为“收破烂的”流动人员?长期以来,这已是人们对该行业根深蒂固的认识,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回收不仅是一个体系,也是循环经济的基础。不过,随着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对回收的认知正在改观。
“互联网+回收”的创意
住在北京市丰台区角门东里的张先生上个周六刚刚把家里纸箱、饮料瓶卖出去,他告诉记者,“这些东西已经堆满了半个阳台,平时上班没时间,周末一时又找不到收废品的人。其实咱也知道这些纸箱、水瓶都是可回收的,就一直没扔。”那么,张先生这次是怎么找到人回收的呢?他掏出手机,打开一个名为“再生活”的APP,“前几天看到小区门口有这样一个APP在推广,正好体验了一下。”
在“再生活”中,用户可以选择服务地址、服务时间,随后工作人员就会按照约定的时间上门。张先生选择了“每两周上门一次”,并将上门时间约定在了周六上午10点到12点之间。该APP中的实时回收价格中显示,北京地区1升以下的食品类塑料瓶0.05元一个,废旧纸箱0.5元一公斤,记者了解到,该价格与市面上的回收价格基本一致。
“再生活”的CEO夏凡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目前公司回收的产品主要有三大品类,一种是生活类废旧物品,包括塑料瓶、易拉罐、纸类、包装袋类;一种是废旧电子产品类,包括老旧手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还有一类是旧衣物。前两种的价格会跟随市场价格进行调整,而旧衣物则以公益捐赠的形式定期送往正规的捐赠中心。
“再生活”采取了账户余额累积的形式给用户“返利”,用户每次卖出废品后的收入都会计入其账户,用户可以在该APP的“便利店”页面中使用账户余额来购买相应的生活用品。夏凡表示,这种方式不会让用户损失“一分钱”,“每一分都会计入到账户中。而且‘便利店’所提供的都是主流品牌的生活用品,能够满足用户的日常使用。”
谈到“互联网+回收”的创意,夏凡表示,他和几个联合创始人都不是“圈内人”,之前一直从事金融业,“但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便民服务业,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他认为,作为服务业,回收行业具有极大的可优化空间,O2O的模式能够改变用户对该行业的认识,促进“回收再利用”在用户当中的普及,例如工作人员会建议用户提前对物品进行分类,以帮助其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同时,通过周期性的上门回收废旧物品,也能帮助用户建立一种“有规划的生活节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周宏春认为,移动互联网解决了回收领域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是居民找不到回收站,二是回收价格不透明。透明化、标准化的管理,例如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严格执行标准流程等能够让居民在卖废旧物品时更为安心。
“物联网+回收”的融合
有人把移动互联网和回收相结合,有人则利用物联网将回收观念渗透到大众中。在北京市地铁15号线国展站,刚刚进站的高女士将自己手中的空矿泉水瓶投进门口的“饮料瓶回收机”中,屏幕上显示该瓶属于“450毫升到1.2升”的品类,并提示高女士“您投入的是第5977458个瓶子”。随后,在“手机话费、一卡通充值、优惠券”等“返利”方式中,高女士选择了“手机话费”,在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后,0.1元就到账了。她笑着说,积少成多嘛。
“饮料瓶回收机”是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于2012年投放市场的回收设备,该智能回收设备形似自动贩卖机,共有1242台分布于北京市主要的地铁站、公交站、机场、商业区、学校等,同时,在天津、太原、重庆、深圳、上海、西安等城市都有布局。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学颂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用户在投放前先要在入口处扫描瓶身的条码,设备会自动记录该饮料的种类、口味、投放地点,通过智能监控功能将设备的存储量反馈给系统,在存储满三分之二时会自动预警,通知工作人员前来“提货”,“这是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反向物流技术,也使回收来的产品具有溯源性”。
饮料瓶回收后怎么处理?刘学颂表示,公司拥有亚洲单线产能最大的食品级聚酯切片生产线,可以进行“瓶到瓶的循环”,即从智能回收、专业分拣打包到深层清洗净化,生成再生食品级聚酯切片,这些切片可加工为再生瓶,进入市场流通。
与传统的回收模式相比,盈创回收的全循环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回收物的流向,避免了废品处理过程当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直接从消费者手中回收能够避免废旧瓶在收购环节被不当处理。同时,不仅可以降低公司的回收成本,还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刘学颂说。在采访中,国展站的地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他观察,饮料回收机的使用频率很高,平均每天有40至50个瓶子投入其中。
盈创回收还通过“绿纽扣计划”进校园行动,让智能回收机进入北京200多所中小学校园,不仅包括饮料瓶回收机,还有废纸回收机,以鼓励学生将空饮料瓶和废旧纸张自觉投入到智能回收机中。刘学颂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环保实践,并且1个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够带动家中的6个大人。”
链接 “企业化回收”提升公众环保
日前,商务部会同有关单位完成了《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5)》,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等10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5亿吨,同比增长4%;回收总值为6446.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市场,而多数居民在处理废旧物品时仅仅是“一卖了之”,很少有人意识到回收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周宏春表示,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原材料短缺,“说白了就是,收不上来东西”。这一方面是因为公众的回收意识亟待提高,需要认识到每一个废旧物品都能有其归属,而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介入到回收领域,直接对接消费者,能够提高废旧物品的回收总量,降低回收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回收品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以废旧电子产品为例,这种“城市矿产”的每一部分都有其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就是“浪费”。
如何提高废旧物品的“资源利用率”?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近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互联网+回收”的经营模式将促进传统回收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型回收企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一些企业通过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回收服务体系两线建设,形成了线上投废、线下物流的模式,逐步改变传统回收“小、散、差”的状况。
周宏春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以传统人力为主的回收行业将面临“拐点”,从“社会化回收”转为与发达国家类似的“企业化回收”,即从“消费者卖废品”变为收取“回收垃圾费”。这意味着,回收不再是“一卖了之”,更涉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整体提高。但这并非易事,恰如“再生活”APP的CEO夏凡所言,很多事情的改变不是因为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多数人都做了一点点。 文/李鹏翔